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次贷危机之后,美国道琼斯指数的回升持续至今并且基本收复危机前的点位。而上证A股指数的回升却仅持续了不到一年并且随即出现了漫长的下跌,目前的点位不足危机前的二分之一。而且,中国股市的疲软走势使得股指已经回荡到十年前的点位,市场信心空前不足。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次贷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国的经济,但在实体经济方面,GDP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7%左右,可同时期中国股市的表现却仅仅优于深陷欧债危机的希腊,连续几年位列全球股市走势的末段。而作为中国股市缩影——银行板块,在近八年里也体现出了与中国经济类似的状态,即基本面一路向好,但股价走势疲软,一改2007年带领指数屡创新高的领头羊气质。从外围消息面看,尽管银行股从市盈率、市净率、每股收益等指标来看,可以说是异常优秀,但时刻缠绕着中国银行的种种不利预期也着实阻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从2010年开始,欧债危机的隐忧、美债危机的阴影、影子银行的风险、地方债务平台的负担、关于银行垄断乱收费的指责等等众多负面信息无疑逐步稀释着银行板块的基本面优势。反观美国,以苹果为例,其股价的屡创新高市值一度冠绝美股。但随着乔布斯的去世,苹果股价与市值开始走下神坛。因此,笔者认为,在公司股价背后,基本面固然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投资者的预期以及市场的有效性无疑影响着股价走势,进而传导到宏观经济。笔者综合其中的合理成分,并同时根据股市发展中的现实对上述观点中的个别观点进行了修正。根据我国股市的特征,市场的弱有效性以及股票市场受经济增长波动变化的压力,将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变化,故将在二级市场上的买卖视为一种“奢侈品消费”,进而将莫迪利亚尼的永久收入理论运用到分析中小投资者在股市中的行为。所以本文的创新点是对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表现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表现方面研究,并不再单纯从投资理论出发,而是加上了作用机制和路径的思考。此外,中国股票市场本身还很年轻,从1990年至今不过二十多年。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股市自身的不足暴露得也越来越明显。以至于使得一些极具潜力、发展迅速、代表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新兴企业、高科技企业不得不远走他乡,赴大陆以外的股票市场融资。其中赴美上市渐成新兴企业主要潮流,因而本文选取了与大陆股市联系颇密的美国股市作为重要参考。其中所引用的数据,有关中国股市的部分主要从同花顺金融服务网数据库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取得,并由本人整理绘制;而有关美国的部分则主要依据同花顺金融服务网公布的数据,同样由本人整理绘制。关于论文第三部分的具体案例分析,则主要采用2013至2014年问,中国权威证券类媒体(《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上公开发表的最新、最权威案例。在实证方面,本人选取2000年——2014年上证指数,CPI以及经济发展增长率的季度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并建立VAR模型,从数据的角度对股票市场的有效性以及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了证明。模型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理论意义,说明了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的弱有效性使得这种联动性较弱,模型中的滞后项也代表了预期在股票市场中的作用。同时在最后引入实体经济中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两家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了股票市场发展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联性。中国股市的市场表现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看上去似乎是背离的,但从消费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股市的具体制度和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现象背后的合理性。虽然我国市场处于有效性较弱的阶段,但股票市场仍然与实体经济的增长有着密切的联动关系。这一现象并没有反映出市场的无能,相反,恰恰能够部分体现出了市场机制的内在合理性,从而使有关当局能够在坚持贯彻中国股市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的同时加强股票市场的建设,提高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