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基地之一,当前,竞技体育学院化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高校作为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基地,世界上一些体育发达国家已经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竞技体育成绩项尖、文化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美国历届运动会运动员,有90%以上来自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代表了国家体育的最高水平。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推进云南省高校竞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方面加强和提高培养与管理的步伐。1986年,原国家体委和原国家教委召开会议并制定了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措施,为我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开始实现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走向世界大运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为奥运金牌战略服务。根据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发《关于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获悉,截止2012年1月,教育部批准的可以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已达到272所。高校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将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4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云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找出云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全国高校中处于下游水平,除田径项目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优势项目。2.云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等级相对较低,生源单一,大都来自云南本土普通高中毕业学生,项目较少。3.经费渠道单一,资金短缺,投入少。4.云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在培养和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运动队的建设方面也不成规模。运动员培养模式方面,云南省高校都采用学校自办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单一;运动员管理模式方面,各学校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如云南师范大学采用学习为主的管理模式、云南大学采用学习为主,训练为辅的管理模式等。云南省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管理模式,与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目标定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云南省高水平运动员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运动员因素、培养和管理因素、学训关系因素、物质保障因素等。对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云南省来说,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增加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来源渠道。2.广开生源渠道,扩大招生范围。3.不断解决学训矛盾,给运动员一个足够宽松的环境进行学习和训练。4.规范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管理制度,统筹规划运动项目,重点突出。5.培养高水平教练员队伍,解决教练员短缺的后顾之忧,同时增加运动员比赛的机会。在大量数据和详实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以达到为云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