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构失衡视角下的“三农”问题研究--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ue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三农”困局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众多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局限于“三农”谈“三农”,缺少辩证的发展观和矛盾观,并不能准确辨析“三农”问题。不同于主流经济学和乡土派多元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以其严密的理论逻辑和现实感,从必然性的角度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探讨“三农”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离不开的理论资源。本文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以城乡结构失衡视角来审视当下的“三农”困境。首先,通过城市化率与非农产值率的对比,并结合历史与现实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这种滞后导致了城乡结构失衡。通过建立五大经济部门的分析框架可以看到,城乡结构失衡进而衍生了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各经济部门的总体发展状况是不协调的。片面认为第三产业占比越大越好,这种认识遮蔽了本质的城乡矛盾与经济结构矛盾,错误引导了宏观政策选择。从宏观经济视角看,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性症结就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恰恰是因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村居民收入过低。这种城乡差距直接关联到相关劳动人口多但又产值低的农业部门。进行理论反思可看到,因城市化滞后而导致的城乡结构失衡才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无法从“三农”困境中突围的系统阻力。这在实证分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农业、农村、农民、城市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农”问题只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表现。要根本解决包括“三农”问题在内的系列宏观问题,关键就在于转化小农经济和以城市化为突破口来调结构。通过推进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减少农村人口,随着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会使农产品价格提高。并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使得农户的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得以改进,规模化农业经营成为可能。直到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完成,农产品将被纳入统一的商品供给市场,城乡间形成协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工资率,从而才可以构建起动态平衡的商品交换和货币流转局面,形成合理的城乡人口结构和利益博弈结构。逐步消除城乡矛盾,而这正应该是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容。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正常的经济循环,真正破解“三农”困局。在此解决思路的基础上,可以施行的主要政策有:1.点线面一体,全方位实施区域城市群战略;2.实行“两权置换”,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3.规模化移民,并进行国土综合整治与开发;4.完善城市建设与治理,推动农民的市民化。
其他文献
上帝存在的证明问题是康德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一方面,康德通过对传统上帝存在证明的批判,限制了思辨理性的超验运用,为信仰留出了地盘。另一方面,康德给出了有关上帝存在的证明的两种不同模式,即道德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从其论证效果来看,道德论证明立足于人的道德义务,力图赋予上帝存在以某种主观必然性,而目的论证明则立足于人的自由,力图赋予上帝存在以某种主观实在性。从其所运用的能力来看,道德论证明立足于人的实
学位
“精神事件的反常性”指精神事件不能被严格的律则解释或预测,也不能被还原为决定性律则的属性。在戴维森反常一元论的框架下,精神事件的反常性被预设为一个先验的存在,但是该预设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所以出于为非还原物理主义辩护的目的,必须对精神事件的反常性提供必要的证成。  第一章从三个假设、个体等同论和随附理论等方面对反常一元论的背景知识进行了介绍。其中,三个假设构成了反常一元论的理论基础;个体等同论主张在
学位
显微镜发明以前遗传是哲学家的研究领域。遗传学科在探索研究生物性状遗传变异的自然现象过程中逐渐形成,试图揭示生命世界遗传变异规律,理论化阐述客观现象。人们对遗传变异现象的本质提出过如泛生论、种质论、芽球、遗传因子等种种假说和猜测。1909年“基因”概念正式提出,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促使“基因”概念内涵日益丰富。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解释模式后,信息概念成为了分子生物学中生物特异性假定理论的一部分。信
学位
当今语言哲学界,不少语言哲学家通过分析“所言”(what is said)的真值条件内容(truth-conditional content)来获得对于意义的深层理解。然而,语境对于真值条件内容的影响有多大?所言真值条件确立是否涉及语用过程?学界对此争论不休,逐渐形成了语义最小论(Semantic Minimalism)和语境论(Contextualism)两大对立阵。最小论主张纯语义的所言观,强
学位
关于时间问题的研究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历代哲学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传统哲学中如近代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时间观仍然是物理时间的哲学反思,胡塞尔一反传统哲学的研究从时间主观化的角度入手,认为时间意识的先验存在是认识对象能够准确立义的前提,意识对任何进入时间河流的客体都会被打上一个时间相位的“烙印”,这个印记也使得非意向性的客体拥有了意向性的特征,因此关于时间意识的澄清对于意向对象的构造至关重
学位
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不是一个新颖的论题,但它绝对是一个值得追问的真正问题。对问答逻辑的追问既要纳入辩证法的领域,又要结合现象学的方法。对此,黑格尔的哲学历史地提供了辩证法和逻辑学相结合的正当途径,现象学又提供了向事情本身还原的方法。因此,解释学逻辑的还原之路必然依循辩证法的历史发展脉络,此脉络被简述为:对话-“独白”-“对话”。伽达默尔实质完成的乃是黑格尔的“独白”到“对话”的阶段,此阶段的逻辑展现
学位
本文试图对康德的“先验对象X”概念作出解释和梳理。在第2章,本文将主要依据第一版《纯批》的三重综合理论及其他相关文字指出:该概念是先验统觉设置的一个未定的思想表象,先验统觉要利用它来建构经验对象;但如果把该概念孤立于经验对象,则我们不能形成任何对它的有效认知。在第3章,本文将从驳斥唯心论的角度再次透视第一章的结论,指出该概念对拯救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对反驳经验主义怀疑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第4章,本文
学位
人格同一性的核心是人格者的持存问题,目前有三大基本立场:一是心灵实体观点,把人格者的同一建立在心灵实体的同一之上;一是物理连续性观点,以大脑标准或身体标准进行人格同一性判断;一是心理连续性观点,把人格同一性还原为心理因果连续性。心理连续性观点是从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论发展而来的,因而又被称为“新洛克主义”。本文旨在探究从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论到新洛克主义的内在发展逻辑,找到二者的根本问题与出路。  尽
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根本之路在于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导向是创新驱动,其拥有先进技术、资源高度等优势,是引领社会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之一。由于创新活动具有显著地高风险性及正外部性等公共产品的特性,企业不能完全获得创新成果的收益,并且在从事研发创新时会面临融资困难,这些问题会削弱企业从事创新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创新投入不足。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规制创新活
目前,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正稳步推进,实行农村承包土地“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改革,并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抵押贷款制度改革。  当前中国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但缺乏关于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理论研究,也缺乏总结相关试点地区的经验和问题,对本选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为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