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单纯追求生存质量向追求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活质量转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伊春作为边缘化的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和政策性禁伐正面临人口收缩和经济发展迟缓等多重打击,为缓和经济压力及人口减少趋势,城市资源多向土地扩张、经济发展等方面倾斜,而较少的关注当地居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因此,研究该类型区域的居民生活质量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对于前人研究的梳理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四个方面共21个分指标进行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的定量化评价,同时提取2012-2016五年超过50000条发布地点为伊春市各辖区的微博文本数据,通过情感分析进行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测定。研究内容主要如下:首先通过均方差决策法分析、情感分析法对伊春市各辖区居民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其次利用趋势分类法、变异系数、趋势面分析法对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再次利用多元逐步回归、语义分析法对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灰色关联度、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别判断城市收缩与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城市收缩态势给出提升剩余居民生活质量的发展策略和规划方式。本文主体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阐述生活质量的研究背景,并回顾国外城市收缩背景下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的兴起,从而引出本文研究的重要性。从如何拓展理论深度以及实践应用两个方面说明研究意义所在,并根据研究主题内容制定全文逻辑框架图。第二部分:对城市收缩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辨析。通过对以往概念研究的梳理,指出城市收缩最直观、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方式为人口变化,同时将生活质量细分为居民客观生活质量以及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提升了文章的研究层次与研究深度。对国内外城市收缩以及生活质量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重点对城市收缩与生活质量关系的文献进行回顾,为研究打好基础。第三部分:对研究区伊春市十五个市辖区的城市收缩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发现除伊春区外,其他区域均处于城市收缩状态。对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的定量化评定方法、时空特征分析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等相关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数据来源进行展示。第四部分:着重对2001-2016年伊春市十五个市辖区的居民客观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区域类别的划分。选取2001、2006、2011、2016四个时间节点对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空间特征整体符合“中部高、南北——东西低”。通过灰色关联度、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差异性,不同时间段影响因素也不同。最后对比伊春区和其他区的客观生活质量,发现相比于处于城市收缩的地区,伊春区客观生活质量较高,随后利用T检验证实了城市收缩能够影响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第五部分:提取微博文本数据,利用情感分析的相关方法对2012-2016年各区居民主观生活进行评定,发现主要分为先上升后趋于平稳和先下降后趋于平稳两个类型。在空间特征上,空间变化却并未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性,而是在不同年份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态势。通过语义网络分析中周围词与中心词的连接性强弱,确定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健康程度、家庭关系及自我价值实现。同时,发现伊春区主观生活质量并未显著高于其他收缩型区域,利用T检验证实了城市收缩不能够显著影响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最后,经过定量分析发现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第六部分:从倡导“精明收缩”理念、重视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活力、改善环境质量、重视居民健康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收缩型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