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祛除到归位——民族性在美国犹太教改革派历史进程中的轨迹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xhshh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太教改革运动,是中世纪后期宗教改革运动的产物。犹太人中期望对犹太教改革的一些思想家与实践者,试图对传统犹太教律法、习俗和教规进行变革。他们的目的是使犹太教适应现代社会、符合新的时代精神。犹太教改革派试图通过这场变革,使犹太人在保持自身信仰的前提下,融入现代世俗社会的生活,获得社会群体广泛的接纳与认可。 犹太教改革运动自19世纪开始初具规模。虽然从其诞生之日起就经历了种种磨难。改革派的呼吁回应了犹太人在变幻社会环境中的需要,因此在重重阻力之下仍然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具有众多追随者。 犹太教改革运动发源于欧洲,却是在美国真正发展壮大,影响广泛。美国改革派前后制定了四个主要纲领,并且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这四大纲领文件内容的介绍与研究,结合改革派观念转变的历史背景,厘清改革派主导思想发展的脉络,即从主张去民族性到回归犹太传统、强调民族性的转变。 全文共有五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去民族性的《匹兹堡纲领》,这是美国改革派最早的一份纲领文件。这份激进的宣言声明了改革派的信仰原则与自身的定位,以对传统犹太教的反叛之势主张改革宗教礼仪,反对了传统犹太教的弥赛亚观念、《塔木德中》死者复活的观念等等。表明了改革派的普世主义理想,他们期望去除犹太教的民族特性,将其改造成为适合所有人的普遍宗教。 第二章主要分析对民族性态度由激进变为保守的《哥伦布纲领》,通过比较文本文件,结合社会历史背景的历史发展,寻找促使改革派在意识形态上从去民族性到承认民族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19世纪末大规模公开仇视犹太人的现象开始死灰复燃。并相应出现了“反犹主义”(anti-Semitism)这个新名词。其含义已经超出了宗教信仰范畴,囊括了犹太文化的各个方面。第二、在新一轮反犹主义的影响下,犹太复国主义得到快速的发展,认为犹太人应在保持独特民族性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三、是改革派内部成员的变化,东欧犹太人的大量移民导致犹太教正统思想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改革派的内部,这也是导致改革派态度趋于保守的原因。 第三章主要阐述强调民族性的《旧金山纲领》。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犹太人遭遇的惨剧,美国改革派从普世主义理想之中惊醒,意识到犹太人需要有一个真正的庇护之地,这促使大部分美国犹太人变为了积极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并最终完成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大屠杀的悲惨记忆和以色列国家的建立从一定程度上更加强了犹太人对民族性的关注。这在《旧金山纲领》中有完全的体现,这是一份强调犹太教民族性的文件。 第四章具体分析了旨在复新犹太民族性的新《匹兹堡纲领》。二战之后,美国犹太人通过自身努力使得社会地位得以极大提升,却也导致了犹太教面临着新的挑战。美国社会盛行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犹太人年轻一代价值观影响巨大,造成对信仰的忽视与淡漠。愈多的通婚现象在直接降低犹太人口。面对这种新挑战,改革派重新强调犹太人的民族性,并致力与回归传统犹太教,使更多犹太人重新回归信仰,这就是世纪之交的1999年的新《匹兹堡纲领》。 结束语部分回顾了犹太教改革派自诞生以来多年来的发展轨迹。改革运动诞生之初,改革派就很明确自身的任务是促进犹太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综合改革派的历史来看,他们没有偏离自身的历史任务,也一直坚持自身的核心观念。根据不同的历史环境,改革派也作出了一些调整,其宏观的改变就体现在对犹太民族性的认同上。历经百余年,改革派从去掉犹太教的民族色彩到强调回归犹太教民族性,这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这也是改革派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其他文献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希腊民主政治时期的时间基本相当,中国是井田制下的封建邦国。希腊丘陵较多,希腊城邦对外殖民、贸易,属于海洋文明,为城邦政治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但是在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而在当今时代,“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时代唱响的最强音。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崭新的视觉重新审视了马克思主义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