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异种肌腱替代同种异体肌键移植修复肌腱缺损的可行性及移植后的生物力学以及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成年山羊24只,12-15m,体重28.5-37kg,雌雄不限,随机分2组,使用异种肌腱(猪)为实验组、使用异体肌腱为对照组,各8只。每组术后又随机分为4w、8w、12w三个观察时相小组,每组4只。均采用山羊左后肢跟腱部分缺损作为修复模型。以氯胺酮麻醉山羊,常规切开手术造成跟腱2cm缺损,取肌腱移植物约6cm,稍跖屈踝关节维持跟腱缺损约2cm,以5/0肌腱套针按编织缝合法桥接缺损的肌腱。全层缝合皮肤,伤口以无菌纱块覆盖。以管型石膏配合铁丝将山羊左后腿固定于稍跖屈位。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不给免疫抑制剂。术后4w松开石膏,自由活动。术后分4w、8w、12w三个时间点处死动物,解剖手术区域,肉眼观察粘连程度、图像分析,免疫水平检测,观察病理切片中组织学变化,并作生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大体观察:实验组:术后4w解剖过程中可见肌腱色泽正常,吻合口稍膨大,瘢痕较大,质地较硬,周围无明显组织水肿,肌腱表面尚光滑,周围疤痕组织粘连明显,滑动度差。个别与腱鞘呈宽带样粘连,但仍可锐性分离。术后8w、12w随时间推移,对比4w时情况肌腱移植段可见纤维粘连减少,滑动度稍变大,周围肉芽组织无明显增生、增宽,锐性分离后见吻合口已愈合。随时间推移粘连程度稍减低,滑动度稍有提高。对照组:大致与实验组相同,术后4w解剖过程可见肌腱色泽正常,吻合口少许膨大,周围无明显组织水肿,肌腱表面光滑,周围有明显的粘连带,周围瘢痕组织明显,滑动度差。术后8w、12w,周围疤痕组织粘连仍然明显,滑动度较前有所改善,周围疤痕组织稍软。随时间推移,肌腱粘连程度稍降低,滑动度稍改善。术后4w、8w、12w实验组与空白组肉眼观察粘连无明显差异(P>0.05)。体液免疫检测:检测羊白细胞介素-2,4w、8w、12w,实验组、对照组与正常值,P>0.05,且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检测羊白细胞介素-6,4w时,实验组、对照组与正常值,P<0.05,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8w、12w时,实验组、对照组与正常值,P>0.05,两组间对比,P>0.05。生物力学测试:术后4w,实验组与对照组肌腱移植段的最大抗拉力值。由表5可知,4w、8w、12w,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最大载荷无明显差异。12w与4w相比,最大载荷有明显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均未达到正常肌腱水平。提示异种肌腱移植后生物力学性能可以达到异体肌腱整体水平。异种肌腱最大载荷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病理切片检查:异种移植组术后4w与受体肌腱及周围腱膜有纤维粘连,体部表层可见新生纤维组织包绕,局部可见成纤维细胞伸入异种肌腱表层,周围的纤维组织内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浆细胞,缝合处可见小血管出现,与受体肌腱粘连紧密。术后8w胶原纤维束间较前有更多肌腱细胞长入,这些细胞在形态上有纤维母细胞的特征,异种肌腱被分割成束状,腱束内肌腱细胞沿长轴排列,不甚整齐,在移植腱的两端有小血管形成。12w缝合处粘连纤维增加,胶原纤维长入移植的异种肌腱,异体肌腱呈多个团块状,被纤维组织分割,其中,部分肌腱镜下可见局部腱细胞和胶原纤维变性明显,局部可见坏死,周围少量炎细胞,缝合处可见大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与异体肌腱结合紧密。中间部异体肌腱:异体肌腱被纤维条索分割成多个团块状,团块内纤维组织变性,异体肌腱周围可见新生的纤维组织包绕,局部可见新生的成纤维细胞伸入异体肌腱内部,周围的纤维组织内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浆细胞。异体肌腱移植组术后4w,移植肌腱体部细胞化进行中,表层可见2~5层细胞覆盖,构成新的腱外膜。肌腱内部,进入肌腱的细胞不仅分布在较远纤维束间,腱束内可见有顺腱长轴方向排列的细胞,具有与自体肌腱相似的形态。在移植腱的两端有小血管出现,远侧段小血管长入较多,与受体肌腱及周围腱膜粘连较少。同样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现象。8w,缝合部与腱周组织间的纤维联系更多。腱束内的肌腱细胞沿长轴方向排列更整齐,小血管浸润更多。12w肌腱缝合部愈合更加完善,重叠面间的界线及腱外膜小时,断端与腱表的接触可见细胞增殖。移植腱内的胶原纤维束无可见的变形现象,纤维束排列整齐,主体是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含量很少。形态上与邻近缝合部的正常自体肌腱相似,腱内细胞成分多于后者。结论从免疫反应、肌腱愈合过程、生物力学、粘连情况考虑,异种肌腱作为肌腱缺损修复的移植物,和异体肌腱没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