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李德裕研究存在以下幾點不足:一是僅關注其政治活動,而忽視其創作;二是注意其創作,但未對全部文本進行整體或系統研究;三是未考慮到李德裕創作的特殊性,從而未能挖掘其創作中的文化示範意義。鑑於此,本文研究的是李德裕的創作心態,即李德裕圍繞特殊創作而展現出的獨特意識,從中揭示其“身份期待”,以見其人格範式的文化意義。在引言中,作者歸納李德裕的創作心態為四種意識:文體意識、史官意識、故事意識以及主題意識。正文部分為四章,分別闡述這四種意識的內涵,並適當考察這種意識産生的原因及其具體的表現形式。第一章分析“文體意識”。筆者首先分析了李德裕三次編定文集所涉及的不同文體,從中可大致發現其對不同文體功用的認識。接下來,分別考察李德裕對待詩賦、官文書以及論類文體的使用,結論為:在詩賦體上,李德裕更多地繼承了抒情體物傳統,諷諫論事的功能沒有加以強調;官文書為實用性文體,更能參與政治,體現李德裕的兼濟之志,故而得到他極大的重視;“論”體和官文書存在不同,但一樣具有實用性,故李德裕主張在進士科試中用它取代策文。第二章討論“史官意識”。文章從李德訦P於歷史記述原則的文章,考察了他的修史態度,從中可以發現他的“史官”身份期待。正是因為這種期待,他將自己的某些創作看成是歷史的記述,希望被史官保存下來。第三章論述“故事意識”。首先從其要求論事程序的規範化,分析其追摹的“漢魏之風”在議政上表現為援引“故事”,以期完善國家典制?酉聛矸治鲞@種“故事意識”對行文語言特色及總體風貌的影響。第四章以“主題意識”為題考察李德裕在創作中對某類問題的關注。文章先著眼於外集所論“君臣關係”,認為他堅守君臣合作觀,以此再辨析前期平泉詩歌中的仕、隱情節。隨後,又從外集所論“天人關係”出發,分析他的哲學觀和人生觀。其後反觀他在辭賦創作所呈現的“智道關係”的思索——著重於對“智”的認識,以便我們進一步暸解李德?男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