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梦化为泡影,遂转变战略,采取“以华制华,以华灭华,以战养战”的策略。在此情形下,汪精卫1938年在河内发表“艳电”声明,投入日本怀抱,接受日本所谓和平方略。到1940年3月,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政府宣布“还都”南京,为了宣传其统治政策、摆脱“汉奸”身份、美化日本侵略,汪伪政府创办不少报纸、杂志,著名“汉奸头目”苏成德创办的《新东方》就是其中之一。 《新东方》在“中日亲善”的主旨下宣传所谓“和平主义”,谴责抗日,其实质是美化、洗白汪伪政府,充当日本文化侵略工具。 第一部分介绍了《新东方》的概况。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文化事业遭到巨大破坏,汪精卫集团投靠日本,成立伪政府帮助日本统治“沦陷区”,《新东方》就是为了迎合汪伪政府、适应日本统治需要而创刊的。从1940年3月30日由著名“汉奸头目”苏成德创刊到1944年12月停刊,一共10卷37期,虽然前期经营困难,但在汪伪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渡过了难关并且获得了相当不错的销量与销路。以“和平”、“反共”为主旋律的《新东方》,在“沦陷区”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第二部分剖析了《新东方》的政治类内容,包含对国际局势、国内政治环境、汪伪政府政策等方面。《新东方》的政治类文章,以苏、美、英等国必然失败,日、德必然胜利为基本论调,站在日本必胜的角度评论战局,抨击苏、美制度的落后,宣传日、德优秀、先进的政治制度。通过苏、美失败与日、德胜利这样的反差对比,无疑更衬托出日本、德国制度的优越性与美好前景,不仅宣传了日本、德国,适应日本进行政治侵略的需求,更为汪伪政府的政策铺路,表明推行的政策是有日、德这样的成功案例的。 第三部分解读了《新东方》的经济类文章,文章涵盖了世界经济现状、国民经济现状。这些经济类文章记载了苏、美、德的经济发展状况:处于颓势、国民生活状态堪忧、国家领导人经济政策保守,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日本、德国,由于实行了战时经济政策,日本、德国的经济则处于腾飞状态。同第二部分方法一样,英国、法国的经济困境与日本、德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成强烈反差,突显出日本、德国经济的优越性——即战时经济的优越性,为汪伪政府实行“战时经济”铺路,也为日本攫取中国经济资源服务。 第四部分作为汪伪计划新闻制度下控制舆论的产物,主要分析了《新东方》关于文化的文章。汪伪政府利用孔子、杜甫、孙中山、七七事变等人物、事件的影响力,将他们的观点、思想揉入自己的政见、政策中,为这些政见、政策寻求历史依据,为它们的实施铺路。此外,《新东方》还大肆鼓吹日本文化,苏成德曾连载14期的《东渡纪行》,记录他和妻子等一行人去日本参观拜访的经过。文中将日本描述成一个“经济发达、民风淳朴、风景秀丽、制度完善、教育先进”的“理想国度”,提升、美化日本在沦陷区民众的印象与好感,适应了日本进行文化侵略的需求。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汪伪集团对沦陷区的舆论控制,所采用的方法并非直接、带有攻击性的,而是通过“软性”、带有说服性的方式来进行“熏陶”、“麻痹”中国民众。正如《新东方》表面是一份普通的宣传“和平主义”的杂志,实际是汪伪政府美化伪政权的“演讲台”,也是适应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经济、文化侵略而诞生的工具。 《新东方》10卷共37期的内容篇幅,报道分析了从“还都”开始,包括“和平运动”、“欧洲战场分析”、“战时经济分析”、“中央储备银行”、“日本文化”等在内的多领域的丰富内容,为我们搞清汪伪政府执政策略的用意,了解汪伪政府从“还都”到覆灭的全过程,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同时作为汪伪计划新闻制度下控制舆论的产物,《新东方》也同沦陷区其他报纸一样,经由拥有100余处代理点的三通书店等出版实体发售,所以《新东方》的存在,也为我们研究沦陷区杂志以及汪伪统治下的出版业提供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