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血管分割算法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x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医学图像分析,作为一个传统的计算机视觉的分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深度学习算法在不同医学图像中的应用。这些应用,可以作为计算机辅助系统,解决实际中的医学问题。由于医学图像分析的范围较广,通常包括分类、分割、检测、配准等,本文着重研究深度学习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问题,即辅助医生进行快速医学图像分析与诊断。本文主要分析两种医学图像应用场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影像中的冠状动脉血管分割与B超图像中的胎儿大脑中动脉分割。场景一为冠状动脉造影影像中的冠状动脉血管分割。临床医生通过分割冠状动脉影像中的冠状动脉并进行相应的检测,可以获得相关的病理诊断信息,例如血管异常、血管是否堵塞、血管狭窄程度等。这些通常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然而,临床医生手动分割冠状动脉血管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对于不同的临床医生,他们的诊断结果通常存在差异。这些因素使得在实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对自动的冠心病诊断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的低质量与其中存在的伪影,导致冠状动脉血管自动分割十分困难。场景二为B超图像中的胎儿大脑中动脉分割。B超图像中的胎儿大脑中动脉分割的目的在于为动脉血管参数测量过程识别标准切面,与血流参数测量提供标准血管位置。传统的B超图像标准切面识别是通过诊断医生完成的,需要诊断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而胎儿大脑中动脉中血流参数测量的过程中,需要在获取到标准切面之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出胎儿大脑中动脉的位置,进而诊断医生通过识别彩色血流图,定位血流参数测量位置。这个过程中,存在大量需要诊断医生手动完成的操作。本文中提出了针对两种不同的场景,提出了两种深度学习算法,分别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影像中的冠状动脉血管分割和胎儿大脑中动脉B超图像中的胎儿大脑中动脉血管分割。通过对冠状动脉血管的分割和对胎儿大脑中动脉血管的分割,使得自动诊断冠状动脉血管堵塞程度与自动诊断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测量成为可能。其中,主要贡献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简单但有效的基于域间差异指导的数据增强算法。通过合成虚拟数据,来减少源域(眼底血管图像)和目标域(冠状动脉血管图像)之间的差异。与其他数据增强方法不同,本文提出的数据增强算法不仅能够合成虚拟的冠状动脉造影影像,而且能够生成相应的血管标注。由于这些数据是通过无监督的方式合成的,所以利用这些合成的数据可以进行无监督训练。2.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用于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测量过程中自动识别标准B超切面,自动识别胎儿大脑中动脉,自动血流测量位置标定算法。通过该算法,在实际临床诊断过程中,诊断医生避免了繁复的手动操作过程,从而提高诊断的效率。同时,基于该算法实现的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自动测量系统可以作为初级医生的辅助诊断教学工具。3.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提出的数据增强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域适配算法的性能。同时,实验表明本文中提出的自动胎儿大脑中动脉血管分割算法对自动获取标准B超切面,自动获取带测量血流参数位置十分有效。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云计算/存储、4G/5G无线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导致数据通信量持续爆炸性的增长,带来对大容量、高带宽、低损耗光通信的迫切需求,尤其是面向数据中心(DC)、高性能计算机(HPC)以及无线前传等应用的短距离光互连。对于短距离场景,成本、功耗、密度是关键需求,以直接检测的光互连方案为主,包括经典的强度调制和直接检测(IM-DD)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斯托克斯矢量直接检测(SV-DD
近年来,随着计算处理能力的提升、算法的突破和大数据的发展,神经网络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其中,储备池计算(Reservoir Computing,RC)作为一种受启发于生物神经网络的新兴神经网络。与传统的神经网络相比,RC的结构简单,而且极大程度地简化了训练方式。RC也克服了传统神经网络中算法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以及训练参数过多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在光学领域中,RC可以利用现有
近几年来,糖尿病逐渐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在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很难被发现。而糖尿病患者却往往伴随着视网膜渗出、出血以及微动脉瘤等严重的并发症,检测这些并发症就能有助于提前确诊糖尿病的发生。因此,一套糖尿病视网膜多病变自动筛查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渗出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最主要的一种,对渗出进行检测和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筛查具有特殊的临床诊断意义。我们以改进的
BIM技术是一种以工程信息大数据和信息化模型为基础的数据化工具,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出相应的施工过程,并对施工信息进行全面改善与共享,虽然BIM技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它自身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当前该项技术已经能够融入我国的各个工程领域,而且在多个环节都有较好的运用,在近几年发展中,BIM技术在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中运用较多,而且有较好的实用效果。本文围绕当前BIM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做出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环境下感染科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本院感染科工作人员60名,利用本院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大型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心理问卷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环境下感染科工作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中国常模(t=2.298、2.381、3.055、2.193、2.274,P<0.05);男性工
生物识别技术以其高安全性和便捷性,在移动终端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这些技术中,指纹识别有体积小和成本低的优势,因此应用最为广泛。指纹传感技术主要有电容式、光学式和超声波式三大类。最近,随着用户对高屏占比和“全面屏”的显示需求增长,原有的电容式指纹传感模块由于不透明和不兼容显示等缺点而被厂商舍弃使用。随后,光学式和超声波式屏下指纹传感技术被迅速研发,但现有光学式只能在OLED屏幕下的固定区域进行识别
卫星在轨长期管理(长管)数据是卫星状态的一种反映。卫星运行到地面测控弧段时,地面接收卫星遥测系统下传的遥测数据,数据中包含与各子系统及卫星载荷相关的遥测参量数据,反映出显现及隐含的卫星自身状态信息及宇宙环境信息等。实时以及延时遥测数据中包含异常数据,其中一部分为错误数据,一部分为故障数据。导致卫星遥测数据异常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未提前通知的基地人为操作、卫星自身或装载的有效载荷运行状态异常、遥测
5G如今已经正式进入商用阶段,其高速率、低时延的性能指标也促使着基带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化码作为华为公司主推入选的5G控制信道编码方案,在理论上证明了可以达到香农限,具有优异的误码性能。传统的极化码译码算法伴有复杂的节点计算和高延时的译码结构,虽然在短码的控制信道上还可接受,但也制约了极化码向长码的数据信道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改进极化码的译码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5G应用场景的多样化也使
尽管深度学习在各种任务中取得了优越的效果,研究人员发现深度网络模型实际上容易受到对抗样本的攻击。对抗样本是指在自然图像中加入一个微小的扰动,导致深度模型给出错误的预测,从而形成一种对模型的攻击。对抗样本的存在对深度学习的应用造成了威胁,因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文分别面向对抗攻击和对抗防御,探索了如何基于深度模型的中高级特征来设计算法。在攻击方面,本文提出了一种生成式可迁移对抗攻击(Genera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集成光学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集成光学传感器凭借其灵敏度高、集成度好、体积小、重量轻等优势,正逐渐成为光传感领域的研究热点。硅基微环谐振器作为一种典型的微型集成光器件,具有Q值高、易级联、体积小、易于实现批量化生产等特点,在高速光通信及新型光传感领域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折射率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化学物质标定、生物医学以及环境状况检测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