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王小波在消费文化语境中受到了现代传媒、出版商、人文学者、批评家、文学青年、大众读者等群体的广泛注意。从王小波去世算起,他的文学地位经历了从文学场域边缘向中心位置滑动的转变。本论文以读者的接受史为出发点,考察王小波从开始进入文学场直至当下的文学接受状况。论文试图以王小波去世为时间节点,深入历史语境,在细节性史实的层面上进行发生学的探究,并在大众化接受和精英化接受两个向度上宏观考察王小波作品在当代中国的接受情况,系文学外部研究。论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部分:论述论文的选题意义与价值、王小波在当代接受研究中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一章:考察王小波在1990年代文化空间中的文学入场接受。以王小波1997年去世为时间节点,追上溯下,把王小波的文学创作放置在90年代中国文化语境中考察分析,历时性地梳理王小波在其生前的文坛接受状况。对王小波的有意误读是因为学者、青年、媒体等群体有各自的利益诉求。面对误读,需要还原历史场景,通过对“文坛外高手”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对王小波生前出版情况、对王小波和媒体的关系、对王小波在台港文学场域占位状况分别进行考察,还原王小波生前真实的文学接受历程,在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中探求王小波的身份认同。第二章:从大众化接受的向度考察王小波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接受情况。王小波真正意义上被大众接受,源于“王小波死亡事件”。王小波去世之后,王小波在大众化接受历程中热度不减,各式各样的报纸报道、纪念活动、作品改编等“不亦乐乎”,文学爱好者和青年学子以王小波为师承,在消费文化语境中自成一景。王小波在走向流行性经典的过程中,媒体既是王小波的一个极其有力量的传播平台,也是王小波形象的主要塑造者,而当媒体权力渗透到文学本身,王小波的文学意义已被改写。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王小波背向大众,背向商业,但其作品的复义性跨越了雅俗界限,是王小波能被广泛认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无尽的狂欢和推举中,王小波作品成为当代群选经典,但与此同时,王小波作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平。第三章:从精英化接受的向度考察王小波在学院派精英读者中的接受情况。王小波在学院批评的研究历程中是何如被评价和阐释的,这些批评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何种变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必要从宏观角度考察王小波的动态阐释过程。抽取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学史和文学选本样本,在时间谱系上考察王小波的文学地位,以此探究王小波文学地位的变化情况。第四章:当代经典的形成是大众化接受和精英化接受的双向互动的结果,王小波的当代文学接受是多种参与机制与权力话语共同作用的结果。此部分在前两章基础上,从经典建构角度分析王小波在在消费文化视域下的文学接受状况。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