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闯关东”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近代东北移民地域认同的个案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中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华北地区向东北移入了大量人口,他们成为近代东北开发的主要力量,为东北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但改变了自身的生命轨迹,也改变了东北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近代东北移民问题,是人口史、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学界对移民群体身份意识问题却鲜有研究。国内有关移民身份意识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外移民,他们注重的是在他乡异族的场景下,移民作为个体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的。但近代移民群体在进入东北社会初始,可以说是游离于社会核心群体之外的边缘群体,他们也面临着如何获得新居地的认同并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因此,本文力求解决的问题是移民如何将“他乡”变成“故乡”,如何由“异乡人”成为“本地人”。 人类社会有许多分群方式,如家族、阶层、党派、民族。每一种分群方式,都有着其独特的意义。每个社会个体都在以不同的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去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与竞争。对地域的认同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族群”问题一样令人困惑。具有共同族源的人,往往彼此间互称“同胞”。从其字面上看,它明显就是血缘关系的一种模拟。而来自同一个地域的人群,也会经常彼此间提供无私的帮助。另一方面,这种凝聚有时又并不稳定,游离于主流社会的边缘群体-移民(特别是移民家族的二三代),在适应、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其地域认同情感往往会随之产生变化。 本文主要围绕牛子厚、韩宪宗及其家族等东北移民个体的生命历程,来考察移民移居原因、途径、谋生手段及在当地的生存状况等问题。并以此探讨作为外来地域群体的移民,在同当地人展开资源竞争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自己的地域身份;在与其他地域群体的互动过程中,移民后裔对自身所属的地域群体又是怎样认识的。从而,最终解决移民地域认同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是如何转变的这一问题。 国家兴衰、王朝更替、外族入侵与那些小人物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特定时空中一幅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从大历史下那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镜像中,我们不难窥探出那个动荡时代东北社会的独特历史人文景象。
其他文献
伊朗作为中东的地区大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举足轻重的地区影响。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后,宗教领导国家的法基赫制度指导着伊朗在波利云诡的国际
20世纪30年代,由于列强入侵和社会动荡,中国处在内乱外患之中,民族危机加深。许多来自内地,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知识分子,便是在这种救亡图存的国族主义激励下,陆续进入西北考察,之
本文基于清史的历史场景,回应西方史学界对“军事革命”的研究,提出火器化在清朝军制变革的营养钵、进而成为王朝政治变化的催化剂,本文认为在间接、直接地受到西方科学技术影响
1950~1951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场全国性运动。土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运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民众动员策略技术。本文以上海近郊为中心,围绕土改动员主体和客
总督群体是明清时期特有的具有承上制下作用,集地方司法、行政、军事、监察、教化等权力为一身的官僚群体。本文在广泛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史料学、文献学、计量学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