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中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华北地区向东北移入了大量人口,他们成为近代东北开发的主要力量,为东北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但改变了自身的生命轨迹,也改变了东北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近代东北移民问题,是人口史、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学界对移民群体身份意识问题却鲜有研究。国内有关移民身份意识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外移民,他们注重的是在他乡异族的场景下,移民作为个体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的。但近代移民群体在进入东北社会初始,可以说是游离于社会核心群体之外的边缘群体,他们也面临着如何获得新居地的认同并融入当地社会的问题。因此,本文力求解决的问题是移民如何将“他乡”变成“故乡”,如何由“异乡人”成为“本地人”。
人类社会有许多分群方式,如家族、阶层、党派、民族。每一种分群方式,都有着其独特的意义。每个社会个体都在以不同的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去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与竞争。对地域的认同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族群”问题一样令人困惑。具有共同族源的人,往往彼此间互称“同胞”。从其字面上看,它明显就是血缘关系的一种模拟。而来自同一个地域的人群,也会经常彼此间提供无私的帮助。另一方面,这种凝聚有时又并不稳定,游离于主流社会的边缘群体-移民(特别是移民家族的二三代),在适应、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其地域认同情感往往会随之产生变化。
本文主要围绕牛子厚、韩宪宗及其家族等东北移民个体的生命历程,来考察移民移居原因、途径、谋生手段及在当地的生存状况等问题。并以此探讨作为外来地域群体的移民,在同当地人展开资源竞争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自己的地域身份;在与其他地域群体的互动过程中,移民后裔对自身所属的地域群体又是怎样认识的。从而,最终解决移民地域认同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是如何转变的这一问题。
国家兴衰、王朝更替、外族入侵与那些小人物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特定时空中一幅跌宕起伏的历史画面。从大历史下那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镜像中,我们不难窥探出那个动荡时代东北社会的独特历史人文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