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是柱肢与墙体等厚的轻型结构,避免室内柱角凸出改善了建筑使用功能,近年来在住宅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矩形柱相比,异形柱受几何特性的影响,异形柱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在地震高烈度区的推广和应用。基础组合隔震是将不同类型隔震装置组合进而有效利用各支座优势的一种隔震技术,将基础组合隔震技术应用到异形柱框架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依据规范建立8(0.2g)异形柱框架结构模型,采用减震系数法对异形柱框架结构按抗震措施降低一度隔震目标进行叠层橡胶隔震与基础组合隔震两种方案隔震设计,通过时程分析表明基础隔震结构隔震层支座应力、弹塑性位移等均能满足规范要求,实现抗震措施降低一度的隔震目标。(2)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OpenSees对异形柱框架结构传统抗震、叠层橡胶隔震和基础组合隔震在70gal、200gal和400gal地震作用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对比研究上部异形柱框架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叠层橡胶隔震和基础组合隔震上部异形柱结构顶层加速度、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响应均降低50%以上,而异形柱框架结构采用基础组合隔震的隔震效果优于叠层橡胶隔震,随着地震加速度强度的增大,隔震效果更为明显,根据纤维塑性铰转角来分析梁柱节点塑性铰分布情况,异形柱框架结构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延缓了塑性发展。(3)为充分发挥基础组合隔震对异形柱框架结构的隔震效果,分析了基础组合隔震隔震层摩擦承压比与滑动摩擦系数对上部异形柱框架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摩擦承压比决定隔震层中滑板支座的数量,随着摩擦承压比增大,上部异形柱框架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先减小后增大,当摩擦承压比取值为0.1~0.3时,与纯叠层橡胶隔震相比层间位移可降低约35%~45%;滑动摩擦系数越小,基础组合隔震对异形柱框架结构隔震性能越好,上部结构地震动力响应越小。(4)在Ⅰ类、Ⅱ类、Ⅲ类场地下分别选取远场、近场脉冲和长周期地震动对异形柱框架结构隔震与非隔震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场地类别地震动作用下,基础组合隔震上部异形柱框架结构弹塑性最大位移角均满足规范指标,在Ⅰ类场地中远场地震动作用下上部异形柱框架结构弹塑性位移角减幅可达70.24%,而Ⅱ类、Ⅲ类场地中在近场脉冲、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基础组合隔震对上部异形柱框架结构隔震效果有所下降,其中长周期地震动影响最为明显,弹塑性最大位移角减幅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