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涉及的是文学界和语言界正在探索的问题—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早期许多人把模糊性归属于诗歌特有的特性,其实模糊性语言不仅存在诗歌中,还大量存在于其他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对文学语言模糊特性的讨论,大部分是模糊修辞规律、模糊语义、模糊美等方面的研究,对模糊言语言与文体功能关系、本质特征等层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为此,本文针对文学语言模糊性进行细致的分析,力求为文学语言模糊性的系统化研究做一些探索性尝试。本文对文学语言模糊性的论述主要从两方面展开的,一方面是对文学语言模糊性进行相关学术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另一方面是结合《老人与海》文学作品,从形成根源、表现形式和文体功能等方面具体剖析模糊语言现象。对于文学语言模糊性的形成根源、本质特征及概念定义,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较多的研究,众说纷纭。就模糊性语言,本文认为它是“中心语义明确,但表述形态不清楚,外延不明确”的语言形态,其形成根源与“作家创作思维模糊、读者理解思维模糊、语言符号有限性、写作艺术风格”四个主要因素相关联,它的模糊性是一种内在本质,源于客观事物的“亦此亦彼性”、“中介过渡时不明确性”,从语义功能角度上来看这种模糊性又可分为“连续性”、“相对性”、“不精确性”三种特性。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各种语言存在着语境运用、功能特点的差异,故各种语言的模糊特征也存在强弱之分。为此,本文对文学语言和普通语言的模糊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得出“文学语言的模糊特征明显强于普通语言”的推论。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既然带有模糊性,那么读者又是如何从模糊语言中获取准确信息呢?为破解这个问题,本文从读者思维规律的层面分析得出:模糊语言的语义基本指向和上下文语境,为读者思维接受活动规定了语言理解的基本方向,从而使得模糊语言的语义由模糊、不确定的逐渐转化为清晰、准确的。针对模糊语言的表现形式,本文将其分为“模糊词语、模糊语句、模糊段落、模糊修辞格”等方式,并将模糊语言文体功能相应的归结为三个方面,即一是通过模糊词语表达模糊语义,使读者产生模糊概念或模糊意境,进而增强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和作用;二是通过语篇构建时有意造成的模糊语句或模糊段落,引发读者基于上下文语境的联想和思考,以达到特殊的表情效用或形成独特的言语风格;三是通过模糊修辞格提高文学语言的表现力,使文学形象描写更逼真、生动,使内涵蕴意更丰富、深刻,以实现表意上的“特殊准确”。本文最后结合英文小说《老人与海》对模糊语言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之所以选择英文小说《老人与海》,一是小说是一个语言表现力极强的文学题材,研究小说语言中的模糊语言应用更具学术价值。二是《老人与海》该作品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其文体不仅简洁,写作风格也很独特;三是当前国内对英文小说进行模糊语言探讨还比较少见,对《老人与海》中模糊语言的探讨更是空白。通过对《老人与海》中模糊语言现象的分析,发现模糊语言比精确语言更具表现力,模糊语言的运用可大大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性和趣味性。该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且是客观存在的。该篇论文的整体结构分为五部分。首先是引言部分,其次是文献综述,然后是对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进行理论探讨,接着是剖析《老人与海》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现象,最后是结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