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吸收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feng1979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浓度氨氮废水具有高生物毒性,目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法对其进行处理。化学沉淀法和催化氧化法的处理成本高,难以大规模应用。吹脱(汽提)法是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的工艺,但其具有易结垢、需要较高温度和气液比的缺点,膜吸收法克服了吹脱(汽提)法的问题,且容易放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膜吸收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多集中于模拟废水,对实际废水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缺乏针对不同废水的预处理方式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在研究膜吸收法处理模拟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基础上,采用膜吸收法对蚀刻废液和垃圾渗滤液两种典型废水进行处理,研究其预处理工艺和关键参数,得到膜吸收法处理蚀刻废液和垃圾渗滤液的工艺流程。对膜吸收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研究了处理模式、运行条件、温度和共存离子对氨氮去除效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连续运行的处理模式,在料液pH为11.0,料液流速为3.6 cm/s,吸收液流速为1.1 cm/s,吸收液为2 mol/L硫酸溶液时,对于初始浓度为2 000 mg/L的高浓度氨氮废水具有较优处理效果,单级膜组件氨氮去除率为70.0%,此时传质系数为1.5×10-5 m/s,过膜通量为17.9 mg/(m2·s)。通过小试实验考察了膜吸收法处理蚀刻废液的效能,得到“NaOH调节p H→膜吸收法脱氨→破络除铜释放氨”的工艺流程,出水可与其它废水一起进行生化处理。在模拟废水最优运行参数基础上研究了料液侧和吸收液侧关键参数对蚀刻废液中氨氮去除过程的影响,发现当蚀刻废液pH为10.5,其他参数与模拟废水相同时,采用膜吸收法可将初始氨氮浓度在82 000 mg/L左右的蚀刻废液处理至氨氮浓度为100 mg/L左右,其氨氮传质系数可稳定在3.2~3.5×10-6 m/s,过膜通量稳定在40~43 mg/(m2·s)。通过小试实验考察了膜吸收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能,得到“泡沫分离→混凝沉淀→钙离子去除→微滤和超滤→膜吸收法脱氨”的工艺流程,出水可进行生化处理。在模拟废水最优运行参数基础上研究了料液侧和吸收液侧关键参数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去除过程的影响,发现当渗滤液pH为11.5,其他参数与模拟废水相同时,采用膜吸收法处理预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出水氨氮含量稳定低于50 mg/L,过膜通量稳定在3.0~3.2 mg/(m2·s)。
其他文献
有机覆盖物主要来源于森林采伐剩余物和城市绿化废弃物,具有可分解、可供养和可变色的特性,在美国城市园林中应用广泛。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城市绿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机制,完善相
也许别人在外旅游散心,我们却在家中啃着教科书;也许别人在家喝茶聊天,我们却出外找同事讨论教材解读的困惑;也许别人正安然入睡,我们却在电脑前敲打思考的文字……这一切的
期刊
有机更新、整体保护、可持续保护理念是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古镇保护理念。以塘栖古镇为例,介绍在保护理念指导下的塘栖古镇的景观规划设计,对目前塘栖景观建设的不足进行总结
为了阐明膨胀污泥中的丝状菌种类和特性,利用培养法、显微镜检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膨胀污泥中分离鉴定丝状菌,并对典型丝状菌进行特性分析.利用高氏一号
《文学遗产》一九八〇年第二期刊载的朱东润先生的《此曲哀悲何时终》一文,对杜甫飘泊荆湘时期的诗作,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读后受益非浅。但该文对杜诗中“晚洲”地名的叙述,值
期刊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高职教学除着重提升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职业体能,使体能与职业发展相结
在新时期,房地产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组成部分中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快速的行业发展只重视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忽略了内部管理,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不仅制
通过对某市四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总结了先进典型对高校大学生影响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就如何做好大学生先进典型教育进行了对策探讨。
分布式家庭并网光伏系统是太阳能产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调度模型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计及光伏出力和负荷水平不确定性,采用Maximax形式的随机机会约束规划建立分布
师幼互动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桥梁,高质量的互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语言表达、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还对其认知、行为习惯、个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而低质量的师幼互动会阻碍幼儿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已有研究多是对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探讨,对自由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较为忽略,而自由活动中的幼儿表现得更加大胆,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良好的师幼互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本研究采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