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重症中暑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资料、“集束化治疗”完成情况和预后,分析影响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估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今后重症中暑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9年7月1日至2013年7月1日湖南祁阳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72例重症中暑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集束化治疗完成情况和预后,将获取的信息通过EpiData录入数据库后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单因素t检验和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①72名重症中暑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4.1:1,平均年龄为(45.6±10.9)岁,重症中暑发病职业人群前三位为农民(44.4%)工人(43.1%)和司机(4.2%);②72名重症中暑患者,平均体温为(40.2±1.3)℃,心率为(111.6±18.6)次/,呼吸频率为(28.8±3.7)次/分,血压为(108.2±21.4/70.6±13.3) mmHg,血氧饱和度为(82.8±8.9)%,37.5%的人出现了休克,患者白细胞计数为(11.8±2.5)×109/L,血小板计数为(130.0±40.0)×109/L,红细胞压积为(42.6±4.3)%,血糖为(5.4±1.2) mmol/L,谷丙转氨酶为(114.7±70.7)u/L,谷草转氨酶为(95.2±61.8)u/L,尿素氮为(6.1±1.6)mmol/L、肌酐为(85.4±31.9)μmoI/L,血钾浓度为(4.1±0.8) mmol/L,血钠浓度为(117.4±14.3) mmol/L,凝血酶原时间为(25.1±10.6)秒、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为(36.6±6.3)秒;③患者GCS评分为(10.6±2.6)分,其中,轻度神经损伤者占11.1%,中度神经损伤者占63.9%,重度神经损伤者占25.0%,APACHE Ⅱ评分为(16.2+7.7)分,10分以下者占33.3%,10-20分者占31.9%,20分以上者占34.7%;④59.7%的重症中暑患者达到了6小时集束化治疗的目标,66.7%的患者达到了24小时集束化治疗的目标,集束化治疗的单项措施中“早期体温的控制”、“低血压患者CVP、ScvO2和尿量的控制、“控制血糖在8.3mmol/L左右”完成情况较差,完成率分别为59.7%、59.5%和58.7%,其余各项措施完成率均在80%以上,6h和24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都随着年份的推进,呈现不断上升趋势;⑤72名重症中暑患者,病死率为40.3%,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有基础性疾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越长、伴休克、APACHE Ⅱ评分越高、体温越高、心率呼吸越快、白细胞和尿素氮越高、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越长,患者的预后越差(P<0.05),其OR值分别为1.43、30.60、5.18、47.47、1.38、1.49、1.47、5.17、5.3、15.35、15.49, GCS评分越高、血氧饱和度和血小板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好(P<0.05),其OR值分别为0.12、0.60、0.20,完成了6h集束化治疗的患者预后要好于未完成者,完成了24h集束化治疗的患者预后要好于未完成者(P<0.05),其OR值分别为0.18、0.62。结论:①重症中暑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有:有无基础性疾病、就诊时间、是否休克、GCS评分、APACHE Ⅱ评分、6h和24h集束化治疗完成情况、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白细胞、血小板、尿素氮、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其中,GCS评分、血氧饱和度、血小板、完成6h和24h集束化治疗为保护因素,其余均为危险因素;②完成“集束化治疗”可明显改善重症中暑患者的预后,应提高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并根据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制定和规范重症中暑集束化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