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蒂姆·奥布莱恩是越南战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著作颇丰,《追寻卡奇亚托》和《他们携带之物》是他最成功的作品。国内外的评论家对这两部作品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但缺乏针对作品中殖民意识的探讨。本论文试图通过后殖民主义这一新的视角来揭示奥布莱恩作品中隐藏的殖民意识。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对蒂姆·奥布莱恩的作品、其研究现状以及后殖民批评理论的简要介绍。在此之后,论文在第二章中细致研究了奥布莱恩的人道主义精神。奥布莱恩对越战中美国士兵的心路历程和精神创伤的刻画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对战争的谴责,对美国士兵的同情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人道主义的光辉。然而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奥布莱恩的人道主义是有缺陷、不彻底的;他一方面极力强调美国士兵的遭遇,另一方面却漠视东南亚人们所经受的苦难。第三章深入分析了奥布莱恩对东南亚人民形象的歪曲塑造。在《追寻卡奇亚托》和《他们携带之物》中,东南亚人民要么是“难以理解的”,成为被贬低的对象;要么是“幼稚的”,需要西方文明的指引。这两类人物形象都是西方话语中“低下的他者”的典型代表。第四章探讨了奥布莱恩对美国士兵形象的美化和颂扬。在奥布莱恩的小说中,美国士兵总是被歌颂为善良、崇高的拯救者。他们遵从上帝的旨意来到越南,希望将东南亚人民从野蛮、落后中拯救出来。奥布莱恩建构如此一个正直的“战时自我”的努力也反映出他渴望摆脱战争创伤的焦虑。第五章总结了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对奥布莱恩的影响。在《追寻卡奇亚托》和《他们携带之物》中奥布莱恩对东南亚人们和美国士兵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谴责战争罪行时他漠视东南亚人民的遭遇,而在刻画东南亚人物形象时奥布莱恩又将他们边缘化为“他者”。对美国士兵奥布莱恩则始终表现出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并且将他们美化为英雄。这种区分正是欧洲中心主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