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是我国海水珍珠生产的主要贝种,已有40多年的大规模养殖,但还没有培育出优良的养殖品种,致使养殖群体性状退化,导致我国海水珍珠质量明显降低、国际竞争力下降。因此加强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应用研究,培育出生长快、个体大、育珠性状好的珍珠贝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以马氏珠母贝选育系F3为亲本,建立了36个家系,按照常规技术进行幼体培育和海区养成。7个月后,随机选取4个家系,每个家系取样30个个体,利用筛选的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分析候选家系的遗传结构和系谱。结果表明:(1)13个微卫星引物在四个家系中共检测到39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25之间,四个家系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310.597,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740.507;(2)根据子代基因型成功的推断出四个家系的亲本基因型。以标记PM142为例,通过子代基因型推断出3#、4#、5#及10#四个家系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116/112×116/112、122/112×116/112、116/112×112/103、122/112×116/112,随着标记数量的增多,可据此鉴别各个家系;用UPGMA法对120个样本进行聚类分析,98.3%的同一家系的子代个体能够聚到一起,分类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结果说明,这四个家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家系间已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由于此方法首次成功应用在珍珠贝,为该物种群体系谱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途径。从快速生长系F3选择亲本进行群体繁殖,雌雄亲本数量分别为42和38个,人工解剖受精,按照常规技术进行幼体培育和海区养殖。从子代随机选取90个幼体,利用45对微卫星标记进进行PCR扩增,分析其遗传结构和有效亲本数量。结果共检测到45个微卫星位点,186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29之间,平均每个位点有4.13个等位基因。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543;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012;平均PIC值为0.491。根据基因频率的似然率算法成功的推断出该群体含有30个全同胞家系,有效亲本数量为60个,有75%的亲本参与了繁殖。世代之间近交系数增量△F=0.83%,F4代群体的近交系数F=3.27%。本研究结果说明:(1)该选系F4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2)本实验是人工解剖受精,在此情况下精子与卵子混合均匀但是有效亲本数量没有达到100%,推其原因可能为某些亲本间近交导致后代存活率降低。利用本实验室自主开发的50个马氏珠母贝EST-SSR标记,对马氏珠母贝F4代快速生长选育群体的90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然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对50个微卫星标记与马氏珠母贝总重、壳长、壳高、壳宽和韧带长相关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8个微卫星标记与马氏珠母贝的5个生长性状相关,其它32个标记对性状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发现9个标记与总重显著相关(p<0.05);12个标记与壳长显著相关,其中3个是极显著相关;14个位点与壳高显著相关,其中3个为极显著相关;6个位点和壳宽显著相关,其中一个标记为极显著相关;5个标记与韧带长显著相关。对同一标记不同基因型间进行多重比较,找到了与5种性状相关的基因型。该研究结果为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的进一步QTL定位和建立准确、有效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