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乌素沙地地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过渡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由于近年来鄂尔多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矿产资源开发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区域植被退化和部分沙丘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加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和内蒙古地区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该区域景观格局随之发生变化。本研究基于GIS技术,以1990、1995、2002、2008、2014年5期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应用转移矩阵模型,定量分析了毛乌素沙地25年来景观格局动态,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模型,分析了优势景观(包括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低湿地和水体)25年来的破碎化进程,进而定量分析了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叠加分析5期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数据,统计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趋势和幅度。25a来,毛乌素固定沙地面积增加704.91km2,增加7.5%,半固定沙地面积增加259.05km2,增加3.8%。流动沙地面积减少1751.32km2,减少42.95%。其中,增加的固定沙地主要由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转变而来。增加的半固定沙地主要由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转变而来。减少的流动沙地主要转为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转出和转入主要集中在此三种优势类型间。(2)研究区景观呈现破碎化态势。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呈现破碎化;流动沙地破碎化显著,斑块形状规则;低湿地和水体破碎化程度小,受人为和自然因子影响,斑块边缘呈现不规则和复杂化。(3)与自然因素相比,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更加迅速。各类景观面积变化与GDP、耕地面积、人口、放牧强度、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林牧总产值均存在相关关系。(4)2000年以来内蒙古提出了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禁牧轮牧等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以及我国“三北防护林”、飞播造林等植被恢复政策,毛乌素沙地流动沙地面积大幅减小,沙地治理效果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