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体制的逐步转型,迅速地消解着原有的社会结构。新的社会存在、生活方式挤压着传统的境遇空间,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各种社会思想争相涌现,传统的价值观、利益观、道德观等受到冲击,歪理邪说充斥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再加上主流意识形态的“偏颇”和“手软”,从而引发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因此,如果要想走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现代化道路,就有必要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体系。为此,本文基于阶级分析法、跨学科综合法、历史文献法,探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揭示“社会现代化与意识形态的互动”问题,从实践上考察“中国社会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互动”问题,最终提出“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何为”的策略。从理论上看,社会现代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体现在“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因此,社会现代化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可以用“辨证统一”来概括。从逻辑关联看,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多元可能。社会现代化是意识形态有效引导的必然趋势,意识形态需要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因此,如果二者的互动是良性的,那么有利于创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反之,则容易引发社会的摩擦与冲突,引发社会动乱,制约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实践上看,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探索期、城市化期和全球化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围绕社会现代化目标、社会公平、社会阶层、社会核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不断的建设,为社会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然而,伴随着主体的“自我”缺失,社会现代化价值观的失效,外部环境的冲击,加上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划程度不够,整体协同程度不够以及有序成长程度不够,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危机四起”,表现为对指导思想、政治信仰、道德秩序、民族精神的不断冲击。如果任由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外部冲击,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等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影响社会稳定,政府权威效力失效等,破坏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的实现。为此,基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有必要注重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首先要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几组关系,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内容稳定”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理性认知”与“情感认同”的关系;正确处理“集团性话语”与“个体性话语”的关系;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大众性”的关系。其次,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建立社会思潮预警机制;建立社会疏通引导机制;建立社会利益诉求机制;建立公民社会认同机制;建立社会价值转化机制。第三,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控制方法,主要体现在:注重硬控制和软控制方法互补;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相互结合;有形控制和无形控制相互交织;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相互贯串。最后,注重意识形态与社会现代化良性互动,主要表现在:社会制度发展与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社会思潮发展与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社会层级结构与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社会参与政治与意识形态良性互动。意识形态是国家的精神或灵魂,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保障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安全、稳步推进的战略需要。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互动及建设研究,旨在进一步深化意识形态安全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与时俱进;进一步统摄社会思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以保证我国后发式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