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居住距离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研究——基于CLASS 2014数据的分析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ju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养老兼具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中国现代社会的养老方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1970年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方面改变了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形成了大量的独生子女群体;另一方面使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渐转向小型化和核心化。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青年由农村向城市、由中小型城市向大城市转变的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更早步入“空巢”阶段,在本就更为脆弱的家庭养老基础之上,带来了更为严峻的养老风险。研究居住分离背景下,独生子女居住距离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对于了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现状和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反馈论、需求层次理论和空间理论,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调查(CLASS),首先对不同居住距离下独生子女父母获得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状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次建立了3个有序logistic模型,分别探究了不同居住距离对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后分年龄、城乡和子女性别对居住距离的影响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1)各类居住距离对独生子女父母获得的经济支持无显著性影响;对生活照料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且随着居住距离的增大,消极影响逐渐增强,子女住在境外的父母获得的生活照料最少;对精神慰藉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精神慰藉随居住距离呈现正“U”型趋势,子女居住在同省不同市时获得的精神慰藉最少。(2)父母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水平,子女的性别、受教育水平、经济状况,代际间的亲密程度、是否提供代际帮助,社区的城乡性质和是否有相关活动设施也会影响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养老获得。(3)居住距离的影响存在年龄、城乡和子女性别的异质性。居住距离对中高龄、农村父母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消极影响更大,对独生女父母生活照料的消极影响更大,对独生子父母精神慰藉的影响更大。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选择年满16周岁独生子女的60岁以上老年父母作为研究对象,更具特殊性和针对性;在居住分离的基础上,着重对空间距离进行更为详细的划分,探讨了不同的居住距离对家庭养老的全部内容即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影响;选用CLASS数据,比局部地区数据更能反映问题的普遍性。
其他文献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数量将快速增长,我国老年人口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农村老年健康问题更成为重中之重。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康已经从个人的美好期许,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愿景,农村居民健康也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作为我国农村地区覆盖面最广、受益人群最多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制度设立之初就被赋予改善健康状况的基本功能。  为进一步探究农村居民社会医疗保
学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关于中老年人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而中老年人隔代照料孙子女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代际交换的形式之一,在家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鲜有研究关注中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对其自身的健康后果。仅有的相关研究也未在结论上达成一致,且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使用CHARLS2015数据,从自评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学位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一直阻碍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体人类文明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解决贫困问题,但长期以来我国比较重视收入型贫困问题。2007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关注相对支出型贫困群体,而健康问题是导致支出型贫困的主要成因。为了防止因病致贫,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经济可及性,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
我国正在经历高速发展城市化过程,一方面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的生产效率的急速提升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进而推动了出口产品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的增加,庞大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了用工需求的急速增长。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数以亿万计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民转身变成农民工投入到城市建设中来,农民工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囿于我国还正处于经济社会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体制还不完善,农
学位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重要表现。年龄增长导致老年人躯体机能下降、社交网络缩小,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依赖于家庭内部支持与代际互动关系。家庭代际支持包括亲代与子代在经济、照料和情感三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是单方面的获得或给予,也可能是双方互惠。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结合积极老龄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通
学位
研究目的:新医改以来,作为五项基本医疗制度之首的分级诊疗制度受到广泛关注。新医改方案出台至今,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分级诊疗建设,分级诊疗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渐铺开。随着实践的开展,国内学术界对于分级诊疗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当前,国内分级诊疗政策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还非常地不成熟,研究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答,其中的一个重要且根本的问题是缺少对分级诊疗政策体系的系统认知。为了认知我国分级
学位
近年来,在“互联网+”背景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弥补传统养老方式的不足、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配置效率,积极开展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个性化的智慧养老模式,这对我国的健康老龄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各地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至今,水平几何、是否存在差异、差异多少、差异原因所在,并未见诸纸上。  论文基于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构建地方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水平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健康绩效进行了多项研究,并探讨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检验了医疗服务利用的健康中介效应,但由于在指标和数据的选取、研究模型和方法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性,研究结果尚无定论。  基于此,本研究立足
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目标由“扩面”转向“提质”,迈入了新阶段。新阶段要求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医保经办管理方式。我国目前医保经办体系依旧存在主管部门与经办机构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经办机构专业化滞后效率低下、经办体系对医疗的控费提质作用有限等问题,阻碍了医保“提质”的进程。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使得民众对更多数量和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育儿成本的提高带来农村留守儿童的“照顾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差异。2016年民政部首次摸底排查出902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有805万农村留守儿童在接受隔代照料。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本文利用CFPS2016的微观数据,旨在探讨两个问题:第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不平等的现状如何,存在多大程度的健康不平等,不同地区和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不平等有何差异;第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