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一直阻碍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整体人类文明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解决贫困问题,但长期以来我国比较重视收入型贫困问题。2007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关注相对支出型贫困群体,而健康问题是导致支出型贫困的主要成因。为了防止因病致贫,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经济可及性,201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对健康支出型贫困患者予以医疗救助,并提出加强社会力量参与。
研究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以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对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内涵及协同治理理论进行阐述,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结合理论框架与实地调研资料,以海宁市为例,对其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体系进行案例研究。研究从协同治理的环境、动因、主体、过程与目标五个方面展开。环境层面围绕社会经济状况、慈善文化环境以及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展开。动因层面关注政府催化型领导力的发挥与各主体的利益驱动因素。主体层面,主要分析政府、慈善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职能。过程层面则从信息公开支持主体间有效联动及内外部监督机制保障精准执行两个方面对海宁市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协同治理的过程进行分析。目标层面,分析发现海宁市多主体筹资保障了较高的救助水平,群众对救助效率满意度较高。再次,对海宁市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协同治理的经验进行介绍。包括将慈善救助纳入制度性救助可以提高救助效率、改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是促进各主体协同共治的根本性措施、政府需在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中起主导作用、各主体优势的发挥是取得救助效果的关键。最后,基于理论框架及海宁市的经验,从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改善协同环境(建立明确各主体权责的保障制度、培育公民精神以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增强协同动因(满足各主体利益诉求以增强参与动力、增强政府的协同意识以促进政府催化型领导力发挥)、完善协同过程(打破信息垄断以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与奖惩制度衔接的监督机制)几个方面探究完善我国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的政策建议。
研究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以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对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内涵及协同治理理论进行阐述,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结合理论框架与实地调研资料,以海宁市为例,对其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体系进行案例研究。研究从协同治理的环境、动因、主体、过程与目标五个方面展开。环境层面围绕社会经济状况、慈善文化环境以及制度环境三个方面展开。动因层面关注政府催化型领导力的发挥与各主体的利益驱动因素。主体层面,主要分析政府、慈善机构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职能。过程层面则从信息公开支持主体间有效联动及内外部监督机制保障精准执行两个方面对海宁市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协同治理的过程进行分析。目标层面,分析发现海宁市多主体筹资保障了较高的救助水平,群众对救助效率满意度较高。再次,对海宁市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协同治理的经验进行介绍。包括将慈善救助纳入制度性救助可以提高救助效率、改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是促进各主体协同共治的根本性措施、政府需在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中起主导作用、各主体优势的发挥是取得救助效果的关键。最后,基于理论框架及海宁市的经验,从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改善协同环境(建立明确各主体权责的保障制度、培育公民精神以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增强协同动因(满足各主体利益诉求以增强参与动力、增强政府的协同意识以促进政府催化型领导力发挥)、完善协同过程(打破信息垄断以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与奖惩制度衔接的监督机制)几个方面探究完善我国健康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