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把人类的解放当作他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人类解放是唯物史观视野下自由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和革命立场经历了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其自由思想也经历了一个萌芽和发展的过程。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成熟,马克思自由观也得以确立。马克思自由观是对马克思自由思想在实践和唯物史观上的总结和升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贯穿其中。马克思自由观吸收了法国启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为出发点,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自由所涉及的内容。马克思自由观认为,自由不仅是客观的现实的,而且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享有的,绝不能成为某一个或某一部分人的特权。人民群众不应该期盼自由从天而降,而应该通过实践和阶级斗争主动去争取自由。马克思自由观的确立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扫清了理论障碍,也为应对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蚀提供了武器。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明本论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通过评述国内外对自由问题研究的现状,指出自由领域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及其带来的危害,说明通过马克思自由观厘清理论困惑、指导实际行动的重要性。第二章梳理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确立过程,主要论述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转变过程,具体阐述了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影响,并结合马克思的成长环境以及他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回顾和评价了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受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很深,所以,青年时期马克思的自由思想蕴含着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唯心主义成分。在唯物史观创立以后,马克思抛却了法国启蒙哲学自由思想的浪漫主义情怀,否定了黑格尔自由思想的唯心主义立场,从实践、唯物史观的角度对自由做了深刻的分析,由此形成了马克思自由观。可见,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自由思想有历史渊源,但马克思自由观绝不是对西方自由思想的全盘接纳,它们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三章阐述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内容。马克思自由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由自由的主体、自由的内容、自由的目标、自由实现的条件和方式等诸方面的内容构成。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自由观中国化的过程当中体现得非常具体。马克思自由观认为,自由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单个人或某一群体的自由不是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社会主义中国的无产阶级专政保证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自由主体的地位。自由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能否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衡量自由的重要标准。中国不同时期的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等思想就是对马克思自由观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回应。马克思自由观以实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为目标,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为实现条件。马克思告诫工人阶级,自由从来都不能依靠神的恩赐或资产阶级虚伪的民主政治而获得,自由从来都是工人阶级通过实践和阶级斗争去争取的。一句话,自由的获得不是靠祈盼和等待,而是靠实践和阶级斗争。第四章论述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特征。实践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根本特征,也是认识马克思自由观的基础,而唯物辩证法则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方法论特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不仅充分说明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原因和动力,而且为人类开辟出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主观世界诸领域,这些领域随着人的实践活动还在不断拓展。这样人们在实现自由的同时,又被激起在新领域新的自由诉求。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自由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因此实践是马克思自由观的根本特征。马克思自由观充满了辩证法的奥妙,从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规律解读自由,能够充分理解不同的阶段不同领域唯物史观视野下自由的表现形式、自由获得的方式与西方自由主义的区别。这些区别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应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蚀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章阐明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价值。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马克思自由观从它确立之日起就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展开了积极的斗争。从自由的哲学基础的党性之争到国际工人运动的道路之选,马克思运用其自由观的实践性和方法论特征,与资产阶级自由思想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展开过正面的交锋,历史证明了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回顾这段斗争的历史有利于澄清我国当前理论领域的思想困惑,树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信心和勇气。新中国建立以来,西方世界企图以自由主义思潮实现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和平演变”,中国共产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自由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粉碎了敌对势力扼杀社会主义的幻想。社会主义中国与西方自由思想的斗争经历了一个由“反对自由主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到践行“科学发展观”再到倡导“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在这一斗争过程中,社会主义中国的自由观念也经历了一个从建国初期的被动防守,到本世纪初的提升自我,再到当前的主动出击、走向世界的转变过程。造成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而这些成就铸就了社会主义中国在自由观上的坚强自信。在哲学领域,自由从来都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有趣的是,哲学家对认识自由分歧的扩大,并没能阻遏人类对自由的渴望。相反,人类对自由渴望之迫切,恰恰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需要由科学的自由观来引领。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彼此共存又彼此对立,在各自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自由观和资产阶级自由思想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征伐。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绩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信心高举马克思自由观的旗帜,跟随中国融入到国际经济合作的步伐,在思想领域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引领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