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Perspective to th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Emily Dickinson's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2ee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史上,诗歌占有举足轻重的低位,是不可或缺的文学体裁。从古至今,文学都被看作是语言的精髓,而诗歌就是这项文学桂冠上的那颗最为璀璨的宝石。从这一方面来讲,诗歌翻译及其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讲到诗人,诸多名家跃入脑海,如惠特曼、佛罗斯特、华兹华斯、狄金森等等。在这众多的诗人当中,狄金森更是无法逃脱世人的关注。她的诗歌受到最为广泛的分析,也受到了最多的评论。然而,在中国情况却不尽然。中国对狄金森诗歌的翻译很少,更不用说对其诗歌翻译的研究。因此,对其诗歌中文翻译进行研究,找到恰当的翻译策略,并将其诗歌翻译成中文都是很有必要的。虽然国内也有学者对狄金森的诗歌进行研究,但是进行系统翻译研究的相对较少。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的理解狄金森诗歌,对其诗歌中文译本的翻译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论文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语音、词汇、句子三个层面对江枫和蒲隆两位学者的中文译本做出译本研究,并对比分析了这两位学者的翻译及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两位学者的翻译及其翻译策略有差异也有相似性,在不同层面体现了功能对等。在语音层面,江枫先生为了实现词汇含义的准确传达,而在整体韵律方面有所缺失;蒲隆先生擅长保留原诗的韵律,而不侧重词汇翻译。在词汇层面,江枫先生注重词汇翻译的准确性,而蒲隆先生擅长整体语境的把握。在句子层面,江枫先生完全保留了原诗的句子特征,且符合中文诗歌句式特点,中英文读者能够对其作出几乎同样的反应,实现了功能对等;而蒲隆先生为了保留诗歌的韵律与词汇层面的对等,其中译本句式比较陌生、少见,几乎牺牲了句式方面的功能对等。   本文试图对江枫及蒲隆两位学者的中文译本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以期能够对中国读者更好地欣赏狄金森的诗歌有所帮助。同时希望能够通过对此二位学者的翻译策略的研究,为英文诗歌的中文翻译作出一定贡献。
其他文献
期刊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导致传统的新闻价值被消解,并对新闻从业者的数据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技术引发的隐私问题、数据不平等问题也应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因此,英语媒体
语篇分析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以来就一直受到语言界的广泛关注。早期语篇分析基本上局限于语言本身,只从语言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忽视了诸如图像、声音、颜色等多
俄罗斯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1905-1984)在其史诗性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中刻画了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哥萨克的形象。对这一群体的风土人情的描述再现了独具
学位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术语数量呈爆炸态势增长,标准化的作用不断加强,术语标准化的现实意义更加明显,因而术语和定义标准的制定就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乳和乳制品产
时下,市场的激烈竞争,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的采购带来一定的压力,市场上符合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时段(“一黄”)的作品越来越少了。这并不是说人家的剧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