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科学掌握东北虎(P. t. altaica)猎物的种群动态及活动规律,以便于进一步开展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恢复工作。作者于2013~2014年在吉林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家保护站78km2的范围内,依据公里网格的中心位置布设了78台ATL猎科5210远红外自动相机,监测角度为0.8727rad,监测半径0.01km,采用Rowcliffe关于自动相机的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东北虎4种主要猎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马鹿(Cervus elaphus)、狍(Capriolus pygargus)、野猪(Sus scrofa)的种群密度及其昼夜和季节活动节律,获得了如下结果:1、使用自动相机监测法是可以获得4种东北虎猎物种群密度,并且其密度结果经过K-S检验呈正态分布。预设梅花鹿日移动距离为1.5~5km时,自动相机监测梅花鹿的平均密度为0.2914只/km2。预设马鹿日移动距离为1.5~4km时,自动相机监测马鹿的平均密度为0.1376只/km2。预设狍日移动距离为0.5-2.5km时,自动相机监测狍的平均密度为3.2852只/km2。预设野猪日移动距离为1.7~3kin时,自动相机监测野猪的平均密度为0.4979只/km2。狍和野猪的种群密度占4种猎物总密度的89.82%。2、梅花鹿、马鹿、狍的活动节律为晨昏性节律,野猪的夜节律大于昼节律,并且4种猎物在00:00~06:00晨的活动频率最高,大于其他时段。3、4种猎物的日活动节律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Duncan检验,在夏、秋季显著高于冬、春季(P<0.05)。分析认为,梅花鹿、马鹿、狍、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可能受食物、气候、繁殖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驱动,野猪活动节律还受海拔影响、狍活动节律还受降雪因素的影响。梅花鹿、马鹿、野猪的季节性活动差异显著(P<0.05),而狍的季节性活动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