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关系问题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推进而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特别是东部沿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育成长的地区,劳动关系紧张的状况日渐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既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也不是计划经济虚构的“主人翁”关系,而是基于社会主义平等和公平原则的劳动力产权交易的合约关系,劳动关系的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因而,探索劳动关系运行及其利益协调模式,创新利益制衡机制,化解劳资双方利益矛盾,不啻是当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所必须应对的一个新的挑战,更是摆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任务。本文以劳动关系为主要对象,以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为目标,以滨海新区的劳动关系建设状况为例,探索劳资纠纷的解决之道,尝试构建一套以利益协调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与福利增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本文写作的主要框架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本章揭示了劳动关系作为一种经济利益关系,有三个重要特点:对抗性、合作性、可转化性。利益协调契合了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动关系的核心,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为了深化对劳资利益关系的认识,本章尝试通过构建劳资利益模型(LCIM)进行理论推衍,动态地研究劳动力产权、政策法规、工会组织对劳资利益协调的影响方式和作用程度。第三部分描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发展规律和演进逻辑,总结出相关国家在协调劳资关系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中国劳动关系与国外的异同,并阐述国外劳动关系调节机制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通过相关数据整理和分析来说明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劳动关系中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开始凸显,劳动关系总体上处于不稳定或者说处于失衡状态,存在劳动领域内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频发以及“强资本与弱劳动”格局与利益协调机制缺失等问题。通过“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区域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比较,判断并厘清了天津在三大“增长极”中劳动关系的状况与位次,为下一步分析滨海新区的劳动关系情况打下基础。第五部分论述了滨海新区劳动关系的状况。通过调研数据和材料归纳总结了滨海新区劳动关系呈现的主要特点,描述了近年来劳动纠纷的主要类型和分布情况,指出了目前滨海新区劳动关系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对滨海新区劳动关系状况做简要分析。第六部分针对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的描述,重点以滨海新区的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为例,提出了和谐劳动关系利益协调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的框架性建议。本文认为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解决劳动关系失衡这一问题,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着眼点应放在劳资双方利益制衡机制的创新上:一方面,要着力培育以“劳资自治”为目标的劳动关系内部利益制衡机制,具体包括利益分享、利益协商、利益表达和利益补偿等机制的有机组合,以实现劳动关系的“内生和谐”;另一方面,还需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强化以政府监管为重点的外部利益制衡机制同时,各种NGO等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性组织在处理劳资纠纷、保障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也应有所作为,论文提出通过法律调整机制、行政调节机制、经济奖惩机制、文化协调机制、监控预警机制、社会管理控制机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机制、NGO参与下的社会协调等相关机制来调节劳动关系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