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硕士毕业(学位)论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对半导体纳米粒子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与生物分子的结合方式以及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第二章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在水溶液中合成了CdTe纳米粒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晶体衍射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在pH 7.40的生理条件下,用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CdTe纳米粒子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CdTe纳米粒子对溶菌酶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m-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发现溶菌酶与CdTe纳米粒子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发生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根据Forster的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了结合距离。随着CdTe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加,溶菌酶的荧光偏振度明显增大,进一步表明CdTe纳米粒子与溶菌酶发生了结合作用。同时用圆二色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CdTe纳米粒子对溶菌酶构象的影响,实验证明,CdTe纳米粒子使溶菌酶的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第三章以CdTe纳米粒子为荧光探针实现了对pb2+的测定。考察了反应时间、pH值、纳米粒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检测CdTe纳米粒子与pb2+作用前后体系荧光强度的猝灭,建立了一种检测pb2+的新方法。当pb2+浓度在3.0×10-8~6.0×10-7mol·L-1范围内时,体系的荧光强度猝灭程度与pb2+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7.7 n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