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睡眠问题与非自杀性自伤关系及抑郁和外化问题的中介作用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dan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指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采取故意的,自我施加的对身体组织的破坏,其行为目的不被社会所认可。NSSI和自杀未遂均属于故意自我伤害,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自杀意图。鉴于两者的区别,《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2015年)首次将非自杀性自伤障碍从自杀行为障碍中独立出来,设立了单独的诊断标准,但目前相关研究仍以自杀或故意自我伤害为主。NSSI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医疗结局,但常反复发生,增加致死性结局风险。已有研究显示,NSSI是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此外,NSSI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普遍,全球范围内,青少年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约为19.5%,因此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较高的发生率、行为的反复性和长期的临床风险,青少年NSSI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已建立自伤监测系统的国家屈指可数,并且大多数自伤者无需就医以及自伤行为的社会性病耻感普遍存在,导致医疗系统可监测到的病例仅是庞大自伤人群中的冰山一角,因此在社区群体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探究青少年NSSI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已有研究对青少年NSSI的发生率、主要自伤方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但在初次发生年龄、就医率、分年龄和性别分析方面仍不充分。此外,既往横断面研究显示,NSSI常于青春期早期初次发生,发生率较低,在青春期中期发生率最高,此后发生率逐渐降低。为了准确把握青少年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仍需开展纵向研究,同时有必要探究NSSI发展轨迹中的潜在亚组以及各亚组的特征差异,从而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因素众多,但已开展的干预项目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仍需继续探索其他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睡眠模式在青春期会发生较大改变,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为青少年生长发育和日间功能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并且睡眠问题的可识别性和可干预性较强,但睡眠问题与NSSI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未受到重视,加之调查人群、测量方法、研究设计和关注的睡眠问题不同等原因,已开展的青少年睡眠问题与NSSI关系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并且缺乏两者间作用机制的研究。此外,不同的睡眠问题经常伴随发生,由于未考虑其他睡眠问题的作用,目前开展的研究尚不能很好地回答究竟哪种睡眠问题是青少年NSSI独立的影响因素这一科学问题。
  研究目的
  结合上述研究现状以及我们前期的工作基础,本研究拟对以下科学问题进行回答:
  1、基于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描述青少年NSSI的基本特征:发生率、初次发生年龄、就医率、不同年龄和性别NSSI者行为特征差异、NSSI发展轨迹及其潜在亚组。
  2、基于横断面和纵向研究,在较全面、系统地纳入与NSSI相关的个体因素(人口学因素、心理因素、躯体和行为习惯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基础上,探究不同睡眠问题(频繁噩梦、失眠、睡眠不足和日间嗜睡)对NSSI发生和发展轨迹的独立影响作用。
  3、基于纵向研究,探究青少年睡眠问题与NSSI的纵向因果关联,以及睡眠问题增加NSSI风险的作用机制,包括抑郁和外化问题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性别、年级的调节作用。
  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东省各地市中选择了邹城市、阳谷县和利津县3个县(市)作为样本地区,每个县(市)根据学校人数情况选择2-3所学校开展自填式问卷调查,其中至少包括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学校。研究采用青少年健康与行为问卷对基本人口学和社会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NSSI、睡眠问题(频繁噩梦、失眠、日间嗜睡和睡眠时长)以及心理学因素进行测量。2015年11-12月,对目标学校中的7-11年级学生开展了基线调查,共回收11831份有效问卷。2016年和2017年同时期,对6995名基线7年级和10年级学生分别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调查。
  2、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公司的SPSS24.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和由LindaMuthén&BengtMuthén开发的Mplus8.3统计软件进行以下分析:
  (1)对研究对象NSSI和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基本特征等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刻画研究对象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的总体发展轨迹;采用潜类别增长分析探究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的潜在亚组,结合信息准则、似然比检验、熵值等模型评价指标和模型的实际意义确定最佳类别数。
  (2)依托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数据,开展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基于调整错分三步法的多因素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NSSI相关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基础上,探究不同睡眠问题对NSSI以及对NSSI发展轨迹的独立影响作用。回归分析过程中,采用全息极大似然估计和稳健的极大似然估计法分别对缺失值和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3)依托纵向研究数据,采用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建立T0期睡眠问题→T1期抑郁/外化问题→T2期NSSI的纵向中介模型假设,同时考虑滞后期对因果推断的影响,构建T0期睡眠问题→T1期抑郁/外化问题→T1期NSSI的半纵向中介模型,通过因果逐步回归改良法对模型假设进行分析和验证;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别和年级在中介模型各路径上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
  1、共11831名7-11年级学生参与了基线调查,50.9%为男性,平均年龄为14.97±1.46岁。基线调查中,研究对象平均睡眠时间为7.20小时,71.3%的研究对象睡眠时间小于8小时,失眠症状、频繁噩梦和中重度日间嗜睡的发生率分别为14.7%、8.7%和21.7%。
  2、基线调查显示,研究对象既往NSSI发生率为19.2%,过去一年发生率为13.0%;女性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整体上高于男性,但按年级分层分析显示11年级中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随着年级的增加,青少年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分布特点。NSSI者初次发生年龄中位数为13岁,主要集中于12-15岁;男性NSSI者初次发生年龄早于女性(Z=-4.95,P<0.001);7%的自伤者需要医疗救治,男性NSSI者就医率是女性NSSI的2倍(9.7% vs.4.4%)。
  3、利用横断面研究数据,在调整NSSI相关的人口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社会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显示青少年失眠(AOR=1.05,P<0.001)、频繁噩梦(AOR=1.35,P=0.001)、睡眠时长(AOR=0.84,P<0.001)和日间嗜睡(AOR=1.02,P<0.001)均是NSSI的独立影响因素;继续对抑郁和外化问题进行调整,频繁噩梦(AOR=1.15,P=0.138)和日间嗜睡(AOR=1.00,P=0.557)与青少年NSSI的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睡眠不足(AOR=0.83,P<0.001)和失眠(AOR=1.02,P=0.003)与青少年NSSI的关联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4、利用基线7和10年级学生的三次调查数据进行潜变量增长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观察期内研究总体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呈现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B斜率=-0.73,P<0.001);按年级分层分析,7年级学生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整体平稳(B斜率=-0.36,P=0.194),10年级学生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呈现初始水平较高,后显著下降的趋势(B斜率=-0.93,P<0.001)。进一步开展潜类别增长分析发现,研究总体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存在三个潜在亚组,分别为低风险组(72.7%)、中风险缓解组(25.3%)和中风险增加组(1.9%);按年级分层分析,10年级学生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存在三个潜在亚组,分别为低风险组(84.0%)、持续中低风险组(10.6%)和高风险缓解组(5.4%);7年级学生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存在两个潜在亚组,分别为低风险组(89.8%)和中风险组(10.2%)。
  5、利用基线7和10年级的三次调查数据,探究各睡眠问题对NSSI发展轨迹的影响。在调整了NSSI相关的人口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社会学因素的基础上,与低风险组比,存在频繁噩梦(AOR=2.59,P=0.044)的研究对象进入中风险增加组的风险更高,存在睡眠不足(AOR=1.45,P<0.001)、失眠(AOR=1.05,P<0.001)和日间嗜睡(AOR=1.03,P=0.002)的研究对象进入中风险缓解组的风险更高。继续对抑郁和外化问题进行调整,睡眠不足对青少年NSSI发展轨迹的影响仍然显著,即睡眠不足者进入中风险缓解组的可能性更高(AOR=1.47,P<0.001);频繁噩梦(AOR=2.14,P=0.098)、失眠(AOR=1.02,P=0.080)和日间嗜睡(AOR=1.01,P=0.546)对NSSI总体发展轨迹的影响不再显著。
  6、在调整NSSI相关的人口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社会学因素的基础上,T0期频繁噩梦和睡眠不足对T1期NSSI(频繁噩梦:AOR=1.51,P=0.008;睡眠不足:AOR=1.19,P=0.013)和T2期NSSI(频繁噩梦:AOR=1.67,P=0.009;睡眠不足:AOR=1.15,P=0.007)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T0期失眠和日间嗜睡与T1、T2期NSSI之间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中介分析表明,T1期抑郁在T0期频繁噩梦和T1期NSSI间起中介作用(βab=0.009,95%CI=0.003-0.015),中介效应量为22.0%;T1期抑郁在T0期频繁噩梦和T2期NSSI间的中介作用同样显著(βab=0.005,95%CI=0.001-0.010),中介效应量为6.4%。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只有年级在T0期频繁噩梦对T2期NSSI直接效应上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92,95%CI:-1.73,-0.11),但是进一步调整其他协变量后,该调节作用不再显著(β=-0.74,95%CI:-1.61,0.12)。T1期抑郁在T0期睡眠不足→T1/T2期NSSI间的中介作用、T1期外化问题在T0期频繁噩梦→T1/T2期NSSI和在T0期睡眠不足→T1/T2期NSSI间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
  研究结论
  1、青少年NSSI发生率较高,初次NSSI年龄较早,就医率低,隐匿性强,关注和预防青少年NSSI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与女性相比,男性初次NSSI年龄更早,就医率更高,青春期后期NSSI发生率更高,因此男性NSSI问题同样需要重视。
  2、横向比较,7-11年级学生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随着年级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纵向角度观察,青少年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总体上随时间下降,但存在低风险组、中风险缓解组和中风险增加组三个潜在亚组;7年级学生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平稳,10年级学生初始NSSI发病风险较高。应关注个体差异及高危群体,形成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方案。
  3、频繁噩梦、睡眠不足、失眠和日间嗜睡是青少年NSSI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存在频繁噩梦问题者进入NSSI发展轨迹的中风险增加组可能性更高,频繁噩梦和睡眠不足对青少年NSSI具有独立预测作用。抑郁在频繁噩梦和NSSI间起中介作用,性别和年级对该中介模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外化问题在频繁噩梦/睡眠不足与NSSI间的中介作用并未得到验证;青少年睡眠不足对NSSI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究。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对青少年睡眠及抑郁问题进行筛查和干预将有助于NSSI的早期预警和预防。
  研究意义
  通过对青少年NSSI基本特征、发展轨迹以及发展轨迹潜在亚组进行完善与分析,可增进对青少年NSSI的基本认识,为评估不同特征或不同发展阶段青少年的NSSI发病风险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多种睡眠问题与NSSI间的关系、抑郁和外化问题的纵向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和年级的调节作用进行全面和深入地探究,研究结果可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制定和开展青少年自伤预防及干预工作提供靶点和参考依据。
  创新点
  1、本研究依托较大样本量的横断面数据和两年随访数据,在综合考虑NSSI相关的个体和社会学因素基础上,系统全面地评估多种睡眠问题对NSSI发生及发展的影响。
  2、本研究探究了青少年NSSI发展轨迹、潜在亚组及各亚组特征差异,从发展的角度为认识青少年NSSI、识别高危人群、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3、本研究以抑郁和外化问题为中介变量,以性别和年级为调节变量构建模型假设,探究睡眠问题对NSSI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抑郁在频繁噩梦和NSSI间的纵向中介作用,对青少年NSSI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6~18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在过去的20年间显著上升,超重率由1991年的4.3%上升至2015年的11.7%,肥胖率由2.4%上升至12.7%。据估计,若不采取干预措施,到2030年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将达28.0%,超重肥胖人数将达近5000万。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
学位
研究背景当今时代,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挑战之一,控制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共同目标。近年来,我国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的某些传染病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其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日益加重,气象因素对人类健康水平造成的不良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手足口病是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之一,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小于5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该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粪
学位
研究背景  胆石症是胆汁中胆固醇或胆色素等成分在胆囊或胆管中凝结析出结石的疾病。大多数胆石症患者是无症状的,但仍有部分患者因急慢性炎症而表现为胆道绞痛等症状,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急性胰腺炎、胆道穿孔、肝损伤、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等。除了增加医疗费用之外,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由于环境和饮食习惯的差异,我国各个地区报告的胆石症患病率在2.4%-22.9%之间。  根据结石的所在部位,可将胆石症分为胆囊结
学位
研究背景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一组以超重、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下及胰岛素抵抗或葡萄糖耐量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紊乱症候群。2005年,全球范围内MS患病率约为25%,提示MS已成为国际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10年慢性病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我国的MS患病率高达30%,根据2019年一项基于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的结果,中国≥20岁多民族人群MS
研究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统计,乳腺癌新发病例数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是临床上应用广泛且高效的癌症治疗手段,其主要机制是通过损伤DNA的方式引起肿瘤细胞直接死亡[1]。然而近年来,辐射诱导的“远端效应”引起临床医师和肿瘤学家的关注。远端效应是指对原发肿瘤部位进行局部放射治疗后,非受照区的肿瘤产生肿瘤自发消退,其机制被
学位
研究背景: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由于缺乏早期筛查意识,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局部进展期或发生远处转移。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而言,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术后辅助化疗是标准治疗手段。但个体对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病理反应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只有45%的直肠癌患者可以通过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ation,NCRT)获益。现阶段,术后病理结果评估
学位
目的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是一种在小肠中不会被消化,而在结肠中可发酵的新型膳食纤维。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RS,且对其生理功能的研究也愈发增多,不管是动物实验还是人体实验,都有研究表明RS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防治有较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RS可以改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胰岛素水平,减少胰岛素抵抗,增
学位
研究背景随着儿童超重肥胖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儿童血压偏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根据“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儿童血压偏高判定标准”,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从1991年的7.0%增长至2015年的11.7%。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占我国居民死因构成之首,其患病率和死亡率现呈持续上升趋势。既往队列研究证据显示,
学位
背景:目前有研究人员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最大选择秩检验的方法来确定连续性风险因素对结局的阈值或者称截断值,这两种方法都是以获得最好的预测价值为目的的单变量分析方法。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研究有两大重要目的:疾病预测和因果推断。基于因果关系研究界值也是有意义的,该界值不同于以往的风险阈值,它的确定应当控制混杂因素,建立在因果关系的基础上。目前在因果推断上比较高级的证据是随机对照试验和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