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指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采取故意的,自我施加的对身体组织的破坏,其行为目的不被社会所认可。NSSI和自杀未遂均属于故意自我伤害,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自杀意图。鉴于两者的区别,《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2015年)首次将非自杀性自伤障碍从自杀行为障碍中独立出来,设立了单独的诊断标准,但目前相关研究仍以自杀或故意自我伤害为主。NSSI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医疗结局,但常反复发生,增加致死性结局风险。已有研究显示,NSSI是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此外,NSSI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普遍,全球范围内,青少年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约为19.5%,因此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较高的发生率、行为的反复性和长期的临床风险,青少年NSSI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已建立自伤监测系统的国家屈指可数,并且大多数自伤者无需就医以及自伤行为的社会性病耻感普遍存在,导致医疗系统可监测到的病例仅是庞大自伤人群中的冰山一角,因此在社区群体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探究青少年NSSI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已有研究对青少年NSSI的发生率、主要自伤方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但在初次发生年龄、就医率、分年龄和性别分析方面仍不充分。此外,既往横断面研究显示,NSSI常于青春期早期初次发生,发生率较低,在青春期中期发生率最高,此后发生率逐渐降低。为了准确把握青少年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仍需开展纵向研究,同时有必要探究NSSI发展轨迹中的潜在亚组以及各亚组的特征差异,从而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因素众多,但已开展的干预项目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仍需继续探索其他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睡眠模式在青春期会发生较大改变,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为青少年生长发育和日间功能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并且睡眠问题的可识别性和可干预性较强,但睡眠问题与NSSI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未受到重视,加之调查人群、测量方法、研究设计和关注的睡眠问题不同等原因,已开展的青少年睡眠问题与NSSI关系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并且缺乏两者间作用机制的研究。此外,不同的睡眠问题经常伴随发生,由于未考虑其他睡眠问题的作用,目前开展的研究尚不能很好地回答究竟哪种睡眠问题是青少年NSSI独立的影响因素这一科学问题。
研究目的
结合上述研究现状以及我们前期的工作基础,本研究拟对以下科学问题进行回答:
1、基于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描述青少年NSSI的基本特征:发生率、初次发生年龄、就医率、不同年龄和性别NSSI者行为特征差异、NSSI发展轨迹及其潜在亚组。
2、基于横断面和纵向研究,在较全面、系统地纳入与NSSI相关的个体因素(人口学因素、心理因素、躯体和行为习惯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基础上,探究不同睡眠问题(频繁噩梦、失眠、睡眠不足和日间嗜睡)对NSSI发生和发展轨迹的独立影响作用。
3、基于纵向研究,探究青少年睡眠问题与NSSI的纵向因果关联,以及睡眠问题增加NSSI风险的作用机制,包括抑郁和外化问题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性别、年级的调节作用。
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东省各地市中选择了邹城市、阳谷县和利津县3个县(市)作为样本地区,每个县(市)根据学校人数情况选择2-3所学校开展自填式问卷调查,其中至少包括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学校。研究采用青少年健康与行为问卷对基本人口学和社会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NSSI、睡眠问题(频繁噩梦、失眠、日间嗜睡和睡眠时长)以及心理学因素进行测量。2015年11-12月,对目标学校中的7-11年级学生开展了基线调查,共回收11831份有效问卷。2016年和2017年同时期,对6995名基线7年级和10年级学生分别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调查。
2、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公司的SPSS24.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和由LindaMuthén&BengtMuthén开发的Mplus8.3统计软件进行以下分析:
(1)对研究对象NSSI和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基本特征等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刻画研究对象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的总体发展轨迹;采用潜类别增长分析探究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的潜在亚组,结合信息准则、似然比检验、熵值等模型评价指标和模型的实际意义确定最佳类别数。
(2)依托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数据,开展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基于调整错分三步法的多因素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NSSI相关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基础上,探究不同睡眠问题对NSSI以及对NSSI发展轨迹的独立影响作用。回归分析过程中,采用全息极大似然估计和稳健的极大似然估计法分别对缺失值和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3)依托纵向研究数据,采用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建立T0期睡眠问题→T1期抑郁/外化问题→T2期NSSI的纵向中介模型假设,同时考虑滞后期对因果推断的影响,构建T0期睡眠问题→T1期抑郁/外化问题→T1期NSSI的半纵向中介模型,通过因果逐步回归改良法对模型假设进行分析和验证;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别和年级在中介模型各路径上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
1、共11831名7-11年级学生参与了基线调查,50.9%为男性,平均年龄为14.97±1.46岁。基线调查中,研究对象平均睡眠时间为7.20小时,71.3%的研究对象睡眠时间小于8小时,失眠症状、频繁噩梦和中重度日间嗜睡的发生率分别为14.7%、8.7%和21.7%。
2、基线调查显示,研究对象既往NSSI发生率为19.2%,过去一年发生率为13.0%;女性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整体上高于男性,但按年级分层分析显示11年级中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随着年级的增加,青少年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分布特点。NSSI者初次发生年龄中位数为13岁,主要集中于12-15岁;男性NSSI者初次发生年龄早于女性(Z=-4.95,P<0.001);7%的自伤者需要医疗救治,男性NSSI者就医率是女性NSSI的2倍(9.7% vs.4.4%)。
3、利用横断面研究数据,在调整NSSI相关的人口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社会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显示青少年失眠(AOR=1.05,P<0.001)、频繁噩梦(AOR=1.35,P=0.001)、睡眠时长(AOR=0.84,P<0.001)和日间嗜睡(AOR=1.02,P<0.001)均是NSSI的独立影响因素;继续对抑郁和外化问题进行调整,频繁噩梦(AOR=1.15,P=0.138)和日间嗜睡(AOR=1.00,P=0.557)与青少年NSSI的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睡眠不足(AOR=0.83,P<0.001)和失眠(AOR=1.02,P=0.003)与青少年NSSI的关联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4、利用基线7和10年级学生的三次调查数据进行潜变量增长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观察期内研究总体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呈现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B斜率=-0.73,P<0.001);按年级分层分析,7年级学生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整体平稳(B斜率=-0.36,P=0.194),10年级学生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呈现初始水平较高,后显著下降的趋势(B斜率=-0.93,P<0.001)。进一步开展潜类别增长分析发现,研究总体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存在三个潜在亚组,分别为低风险组(72.7%)、中风险缓解组(25.3%)和中风险增加组(1.9%);按年级分层分析,10年级学生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存在三个潜在亚组,分别为低风险组(84.0%)、持续中低风险组(10.6%)和高风险缓解组(5.4%);7年级学生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存在两个潜在亚组,分别为低风险组(89.8%)和中风险组(10.2%)。
5、利用基线7和10年级的三次调查数据,探究各睡眠问题对NSSI发展轨迹的影响。在调整了NSSI相关的人口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社会学因素的基础上,与低风险组比,存在频繁噩梦(AOR=2.59,P=0.044)的研究对象进入中风险增加组的风险更高,存在睡眠不足(AOR=1.45,P<0.001)、失眠(AOR=1.05,P<0.001)和日间嗜睡(AOR=1.03,P=0.002)的研究对象进入中风险缓解组的风险更高。继续对抑郁和外化问题进行调整,睡眠不足对青少年NSSI发展轨迹的影响仍然显著,即睡眠不足者进入中风险缓解组的可能性更高(AOR=1.47,P<0.001);频繁噩梦(AOR=2.14,P=0.098)、失眠(AOR=1.02,P=0.080)和日间嗜睡(AOR=1.01,P=0.546)对NSSI总体发展轨迹的影响不再显著。
6、在调整NSSI相关的人口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社会学因素的基础上,T0期频繁噩梦和睡眠不足对T1期NSSI(频繁噩梦:AOR=1.51,P=0.008;睡眠不足:AOR=1.19,P=0.013)和T2期NSSI(频繁噩梦:AOR=1.67,P=0.009;睡眠不足:AOR=1.15,P=0.007)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T0期失眠和日间嗜睡与T1、T2期NSSI之间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中介分析表明,T1期抑郁在T0期频繁噩梦和T1期NSSI间起中介作用(βab=0.009,95%CI=0.003-0.015),中介效应量为22.0%;T1期抑郁在T0期频繁噩梦和T2期NSSI间的中介作用同样显著(βab=0.005,95%CI=0.001-0.010),中介效应量为6.4%。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只有年级在T0期频繁噩梦对T2期NSSI直接效应上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92,95%CI:-1.73,-0.11),但是进一步调整其他协变量后,该调节作用不再显著(β=-0.74,95%CI:-1.61,0.12)。T1期抑郁在T0期睡眠不足→T1/T2期NSSI间的中介作用、T1期外化问题在T0期频繁噩梦→T1/T2期NSSI和在T0期睡眠不足→T1/T2期NSSI间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
研究结论
1、青少年NSSI发生率较高,初次NSSI年龄较早,就医率低,隐匿性强,关注和预防青少年NSSI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与女性相比,男性初次NSSI年龄更早,就医率更高,青春期后期NSSI发生率更高,因此男性NSSI问题同样需要重视。
2、横向比较,7-11年级学生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随着年级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纵向角度观察,青少年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总体上随时间下降,但存在低风险组、中风险缓解组和中风险增加组三个潜在亚组;7年级学生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平稳,10年级学生初始NSSI发病风险较高。应关注个体差异及高危群体,形成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方案。
3、频繁噩梦、睡眠不足、失眠和日间嗜睡是青少年NSSI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存在频繁噩梦问题者进入NSSI发展轨迹的中风险增加组可能性更高,频繁噩梦和睡眠不足对青少年NSSI具有独立预测作用。抑郁在频繁噩梦和NSSI间起中介作用,性别和年级对该中介模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外化问题在频繁噩梦/睡眠不足与NSSI间的中介作用并未得到验证;青少年睡眠不足对NSSI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究。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对青少年睡眠及抑郁问题进行筛查和干预将有助于NSSI的早期预警和预防。
研究意义
通过对青少年NSSI基本特征、发展轨迹以及发展轨迹潜在亚组进行完善与分析,可增进对青少年NSSI的基本认识,为评估不同特征或不同发展阶段青少年的NSSI发病风险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多种睡眠问题与NSSI间的关系、抑郁和外化问题的纵向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和年级的调节作用进行全面和深入地探究,研究结果可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制定和开展青少年自伤预防及干预工作提供靶点和参考依据。
创新点
1、本研究依托较大样本量的横断面数据和两年随访数据,在综合考虑NSSI相关的个体和社会学因素基础上,系统全面地评估多种睡眠问题对NSSI发生及发展的影响。
2、本研究探究了青少年NSSI发展轨迹、潜在亚组及各亚组特征差异,从发展的角度为认识青少年NSSI、识别高危人群、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3、本研究以抑郁和外化问题为中介变量,以性别和年级为调节变量构建模型假设,探究睡眠问题对NSSI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抑郁在频繁噩梦和NSSI间的纵向中介作用,对青少年NSSI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指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采取故意的,自我施加的对身体组织的破坏,其行为目的不被社会所认可。NSSI和自杀未遂均属于故意自我伤害,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自杀意图。鉴于两者的区别,《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2015年)首次将非自杀性自伤障碍从自杀行为障碍中独立出来,设立了单独的诊断标准,但目前相关研究仍以自杀或故意自我伤害为主。NSSI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的医疗结局,但常反复发生,增加致死性结局风险。已有研究显示,NSSI是自杀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此外,NSSI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普遍,全球范围内,青少年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约为19.5%,因此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较高的发生率、行为的反复性和长期的临床风险,青少年NSSI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已建立自伤监测系统的国家屈指可数,并且大多数自伤者无需就医以及自伤行为的社会性病耻感普遍存在,导致医疗系统可监测到的病例仅是庞大自伤人群中的冰山一角,因此在社区群体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探究青少年NSSI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已有研究对青少年NSSI的发生率、主要自伤方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但在初次发生年龄、就医率、分年龄和性别分析方面仍不充分。此外,既往横断面研究显示,NSSI常于青春期早期初次发生,发生率较低,在青春期中期发生率最高,此后发生率逐渐降低。为了准确把握青少年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仍需开展纵向研究,同时有必要探究NSSI发展轨迹中的潜在亚组以及各亚组的特征差异,从而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青少年自伤的影响因素众多,但已开展的干预项目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仍需继续探索其他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睡眠模式在青春期会发生较大改变,良好的睡眠质量可为青少年生长发育和日间功能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并且睡眠问题的可识别性和可干预性较强,但睡眠问题与NSSI之间的关系研究尚未受到重视,加之调查人群、测量方法、研究设计和关注的睡眠问题不同等原因,已开展的青少年睡眠问题与NSSI关系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并且缺乏两者间作用机制的研究。此外,不同的睡眠问题经常伴随发生,由于未考虑其他睡眠问题的作用,目前开展的研究尚不能很好地回答究竟哪种睡眠问题是青少年NSSI独立的影响因素这一科学问题。
研究目的
结合上述研究现状以及我们前期的工作基础,本研究拟对以下科学问题进行回答:
1、基于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描述青少年NSSI的基本特征:发生率、初次发生年龄、就医率、不同年龄和性别NSSI者行为特征差异、NSSI发展轨迹及其潜在亚组。
2、基于横断面和纵向研究,在较全面、系统地纳入与NSSI相关的个体因素(人口学因素、心理因素、躯体和行为习惯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基础上,探究不同睡眠问题(频繁噩梦、失眠、睡眠不足和日间嗜睡)对NSSI发生和发展轨迹的独立影响作用。
3、基于纵向研究,探究青少年睡眠问题与NSSI的纵向因果关联,以及睡眠问题增加NSSI风险的作用机制,包括抑郁和外化问题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性别、年级的调节作用。
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东省各地市中选择了邹城市、阳谷县和利津县3个县(市)作为样本地区,每个县(市)根据学校人数情况选择2-3所学校开展自填式问卷调查,其中至少包括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学校。研究采用青少年健康与行为问卷对基本人口学和社会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NSSI、睡眠问题(频繁噩梦、失眠、日间嗜睡和睡眠时长)以及心理学因素进行测量。2015年11-12月,对目标学校中的7-11年级学生开展了基线调查,共回收11831份有效问卷。2016年和2017年同时期,对6995名基线7年级和10年级学生分别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调查。
2、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公司的SPSS24.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和由LindaMuthén&BengtMuthén开发的Mplus8.3统计软件进行以下分析:
(1)对研究对象NSSI和睡眠问题的发生率、基本特征等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刻画研究对象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的总体发展轨迹;采用潜类别增长分析探究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的潜在亚组,结合信息准则、似然比检验、熵值等模型评价指标和模型的实际意义确定最佳类别数。
(2)依托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数据,开展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基于调整错分三步法的多因素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NSSI相关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基础上,探究不同睡眠问题对NSSI以及对NSSI发展轨迹的独立影响作用。回归分析过程中,采用全息极大似然估计和稳健的极大似然估计法分别对缺失值和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3)依托纵向研究数据,采用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建立T0期睡眠问题→T1期抑郁/外化问题→T2期NSSI的纵向中介模型假设,同时考虑滞后期对因果推断的影响,构建T0期睡眠问题→T1期抑郁/外化问题→T1期NSSI的半纵向中介模型,通过因果逐步回归改良法对模型假设进行分析和验证;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别和年级在中介模型各路径上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
1、共11831名7-11年级学生参与了基线调查,50.9%为男性,平均年龄为14.97±1.46岁。基线调查中,研究对象平均睡眠时间为7.20小时,71.3%的研究对象睡眠时间小于8小时,失眠症状、频繁噩梦和中重度日间嗜睡的发生率分别为14.7%、8.7%和21.7%。
2、基线调查显示,研究对象既往NSSI发生率为19.2%,过去一年发生率为13.0%;女性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整体上高于男性,但按年级分层分析显示11年级中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随着年级的增加,青少年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分布特点。NSSI者初次发生年龄中位数为13岁,主要集中于12-15岁;男性NSSI者初次发生年龄早于女性(Z=-4.95,P<0.001);7%的自伤者需要医疗救治,男性NSSI者就医率是女性NSSI的2倍(9.7% vs.4.4%)。
3、利用横断面研究数据,在调整NSSI相关的人口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社会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显示青少年失眠(AOR=1.05,P<0.001)、频繁噩梦(AOR=1.35,P=0.001)、睡眠时长(AOR=0.84,P<0.001)和日间嗜睡(AOR=1.02,P<0.001)均是NSSI的独立影响因素;继续对抑郁和外化问题进行调整,频繁噩梦(AOR=1.15,P=0.138)和日间嗜睡(AOR=1.00,P=0.557)与青少年NSSI的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睡眠不足(AOR=0.83,P<0.001)和失眠(AOR=1.02,P=0.003)与青少年NSSI的关联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4、利用基线7和10年级学生的三次调查数据进行潜变量增长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观察期内研究总体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呈现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B斜率=-0.73,P<0.001);按年级分层分析,7年级学生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整体平稳(B斜率=-0.36,P=0.194),10年级学生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发展轨迹呈现初始水平较高,后显著下降的趋势(B斜率=-0.93,P<0.001)。进一步开展潜类别增长分析发现,研究总体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存在三个潜在亚组,分别为低风险组(72.7%)、中风险缓解组(25.3%)和中风险增加组(1.9%);按年级分层分析,10年级学生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存在三个潜在亚组,分别为低风险组(84.0%)、持续中低风险组(10.6%)和高风险缓解组(5.4%);7年级学生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存在两个潜在亚组,分别为低风险组(89.8%)和中风险组(10.2%)。
5、利用基线7和10年级的三次调查数据,探究各睡眠问题对NSSI发展轨迹的影响。在调整了NSSI相关的人口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社会学因素的基础上,与低风险组比,存在频繁噩梦(AOR=2.59,P=0.044)的研究对象进入中风险增加组的风险更高,存在睡眠不足(AOR=1.45,P<0.001)、失眠(AOR=1.05,P<0.001)和日间嗜睡(AOR=1.03,P=0.002)的研究对象进入中风险缓解组的风险更高。继续对抑郁和外化问题进行调整,睡眠不足对青少年NSSI发展轨迹的影响仍然显著,即睡眠不足者进入中风险缓解组的可能性更高(AOR=1.47,P<0.001);频繁噩梦(AOR=2.14,P=0.098)、失眠(AOR=1.02,P=0.080)和日间嗜睡(AOR=1.01,P=0.546)对NSSI总体发展轨迹的影响不再显著。
6、在调整NSSI相关的人口学因素、躯体和行为健康因素、社会学因素的基础上,T0期频繁噩梦和睡眠不足对T1期NSSI(频繁噩梦:AOR=1.51,P=0.008;睡眠不足:AOR=1.19,P=0.013)和T2期NSSI(频繁噩梦:AOR=1.67,P=0.009;睡眠不足:AOR=1.15,P=0.007)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但T0期失眠和日间嗜睡与T1、T2期NSSI之间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中介分析表明,T1期抑郁在T0期频繁噩梦和T1期NSSI间起中介作用(βab=0.009,95%CI=0.003-0.015),中介效应量为22.0%;T1期抑郁在T0期频繁噩梦和T2期NSSI间的中介作用同样显著(βab=0.005,95%CI=0.001-0.010),中介效应量为6.4%。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只有年级在T0期频繁噩梦对T2期NSSI直接效应上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0.92,95%CI:-1.73,-0.11),但是进一步调整其他协变量后,该调节作用不再显著(β=-0.74,95%CI:-1.61,0.12)。T1期抑郁在T0期睡眠不足→T1/T2期NSSI间的中介作用、T1期外化问题在T0期频繁噩梦→T1/T2期NSSI和在T0期睡眠不足→T1/T2期NSSI间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
研究结论
1、青少年NSSI发生率较高,初次NSSI年龄较早,就医率低,隐匿性强,关注和预防青少年NSSI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与女性相比,男性初次NSSI年龄更早,就医率更高,青春期后期NSSI发生率更高,因此男性NSSI问题同样需要重视。
2、横向比较,7-11年级学生过去一年NSSI发生率随着年级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纵向角度观察,青少年NSSI发病风险的发展轨迹总体上随时间下降,但存在低风险组、中风险缓解组和中风险增加组三个潜在亚组;7年级学生观察期内NSSI发病风险平稳,10年级学生初始NSSI发病风险较高。应关注个体差异及高危群体,形成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方案。
3、频繁噩梦、睡眠不足、失眠和日间嗜睡是青少年NSSI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存在频繁噩梦问题者进入NSSI发展轨迹的中风险增加组可能性更高,频繁噩梦和睡眠不足对青少年NSSI具有独立预测作用。抑郁在频繁噩梦和NSSI间起中介作用,性别和年级对该中介模型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外化问题在频繁噩梦/睡眠不足与NSSI间的中介作用并未得到验证;青少年睡眠不足对NSSI的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究。上述研究结果提示对青少年睡眠及抑郁问题进行筛查和干预将有助于NSSI的早期预警和预防。
研究意义
通过对青少年NSSI基本特征、发展轨迹以及发展轨迹潜在亚组进行完善与分析,可增进对青少年NSSI的基本认识,为评估不同特征或不同发展阶段青少年的NSSI发病风险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对多种睡眠问题与NSSI间的关系、抑郁和外化问题的纵向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和年级的调节作用进行全面和深入地探究,研究结果可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制定和开展青少年自伤预防及干预工作提供靶点和参考依据。
创新点
1、本研究依托较大样本量的横断面数据和两年随访数据,在综合考虑NSSI相关的个体和社会学因素基础上,系统全面地评估多种睡眠问题对NSSI发生及发展的影响。
2、本研究探究了青少年NSSI发展轨迹、潜在亚组及各亚组特征差异,从发展的角度为认识青少年NSSI、识别高危人群、制定个性化预防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3、本研究以抑郁和外化问题为中介变量,以性别和年级为调节变量构建模型假设,探究睡眠问题对NSSI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抑郁在频繁噩梦和NSSI间的纵向中介作用,对青少年NSSI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