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民号子是我国传统民歌劳动号子的一种表现形式,流传于沿海捕鱼集中的地区,主要体现渔民集体下网、捕鱼等劳动过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长岛县隶属烟台市,位于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上,县内由大小30多个岛屿组成,历称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其中岛屿之一——砣矶岛,便是“长岛渔号”的诞生地。砣矶岛位于长岛县境中部,旧时称龟岛,是长岛县居民最多的一个岛,也是长岛渔业的集中区,岛屿面积7.11平方公里,岛岸线长17.68公里,是连接北长岛与大钦岛的中间地带。据“长岛渔号”的传承人、老渔民朱大相介绍,“长岛渔号”从产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长岛渔号”便作为海上生产的一种“渔令”,协调渔人捕鱼步伐,指挥渔人捕鱼生产,发挥着它权威的号召力,统领着渔民们在海上的捕鱼劳动。那时的砣矶岛上大风船达300多只,系渔民闯海时代的一支海上劲旅,涉及到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长岛渔号”从简单的诞生于劳动、服务于劳动的劳动号子发展至今,不仅保持着其原始的劳动号子的功效,更是发展成为了一种曲调复杂、节奏多样、表现丰富的民歌形式,其艺术魅力也日渐彰显出来。而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对“长岛渔号”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迫在眉睫。而对“长岛渔号”活态传承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对其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的研究。对音乐特征及演唱风格的研究从演唱实践的层面去保障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使“长岛渔号”的传承与保护落到实处,这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本文首先介绍山东长岛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区域文化、渔家节庆以及“长岛渔号”的发展脉络等,从中可以了解到山东“长岛渔号”诞生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长岛渔号”流传状态、发展现状等。接下来,从宏观上介绍了“长岛渔号”在海上劳作一套渔号的内容,又从微观上较详尽地介绍“长岛渔号”的种类并作对比分析。之后,以“长岛渔号”的演唱实例为例,从旋律、节奏、曲式等方面细致分析“长岛渔号”的音乐特征;从语言、衬词、衬腔、演唱形式等方面探究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和演唱风格。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肯定了“长岛渔号”对渔业生产的使用功能、其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自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阐述了“长岛渔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并努力思考和探索传承与保护方案,为山东地方民歌的表演与创作提供更好的思路与策略,也为我国传统民歌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并为“长岛渔号”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