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政策变迁过程一直是公共政策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政策议题如何进入议程、政治精英注意力何时分散、政策均衡和短期间断如何得以产生等问题,是研究政策演化机制的重要切入点。在走出以林德布洛姆为代表的渐进主义学派的局限性下,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间断—平衡理论通过分析政策议定场所、政策图景、正反馈、负反馈机制等要素,致力于解释美国政策变迁过程中长期均衡、短期突变的现象,同时,间断—平衡理论也为研究我国诸多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变迁过程一直是公共政策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政策议题如何进入议程、政治精英注意力何时分散、政策均衡和短期间断如何得以产生等问题,是研究政策演化机制的重要切入点。在走出以林德布洛姆为代表的渐进主义学派的局限性下,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间断—平衡理论通过分析政策议定场所、政策图景、正反馈、负反馈机制等要素,致力于解释美国政策变迁过程中长期均衡、短期突变的现象,同时,间断—平衡理论也为研究我国诸多政策变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和生育养育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国家不断调整人口政策以刺激当前低迷的生育率,而生育保险政策作为人口政策落地的重要配套措施,关乎人口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生育保障水平的提高,其政策发展的走向理应受到政策制定者的重视。回顾中国生育保险政策变迁历程发现,其制度走向具备着长期稳定和短暂剧变交替的特点,具有明显的间断式平衡发展脉络的生育保险政策变迁原因是什么?政策变迁的规律和动力机制如何呈现?基于此,文章将框架与政策范式相结合,在对理论框架进行修正后,对中国生育保险制度变迁进行研究,以政策范式划分的间断节点,同时运用理论视角对政策系统中的政策图景、反馈机制、政策议定场所、非比例信息处理模型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保险政策经历了三次均衡和三次间断,分别为六个阶段:政策平衡期:国家统筹下的全民生育保险(1951-1956年)、政策间断期:计划经济时期转向企业统筹(1956-1969年)、政策平衡期:计划与市场下的政策矛盾(1969-1988年)、政策间断期:走向社会统筹的生育保险(1988-1994年)、政策均衡期:逐步整合的生育保险体系(1994-2015年)、政策间断期:两险合并下的生育保险(2015-2019年)。研究发现:政策议定场所的封闭、政策理念的固定化造成了政策垄断,而顶层注意力的转移、政策理念的转变则触发了政策目标的改变,在克服制度摩擦、外部参与者多次动员后,进而引发生育保险政策多次突变,先后经历了企业统筹、社会统筹和两险合并三个时期的间断。在生育保险政策的动力机制上,中央政治权力自上而下的推动、外部环境压力聚焦问题的识别、生育制度的调整驱动政策变革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政策变迁的动力。整体而言,在中国生育保险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呈现上,其演进历程与人口政策变化相关联,并且遵循着“自上而下”的路径,其内在的负反馈机制也促成了政策的渐进变迁。然而,当前生育保险政策实施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政策工具设置模糊、灵活就业群体保障不足、政策理念失衡、男性生育角色缺失、政策方案有待优化、两险费率缺乏动态调整等问题仍是完善生育保障体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痛点。基于此,需要政策制定者开放议定场所、及时回应政策图景、调整政策工具,以此达到吸纳多元议题、弥补政策短板、提升保障水平的目的,推动政策进入新的均衡或间断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本研究运用健康社会学的视角,基于在E医院的调研,考察了该院医务社会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构建的“医患社三方联动”行动机制对糖尿病患者自我适应的影响。目前,医务社会工作领域的多数研究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糖尿病患者的院外康复过程进行有效性分析;另有部分研究考察了医务社会工作帮助糖尿病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的有效路径。然而,糖尿病的特点决定了患者面临的是长期适应疾病状态和维持治疗依从性的问题。
公信力是社会组织的生命线,是其筹资、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信赖与认同。在社会资本视角下,社会组织公信力并不会因为使用而损耗,但会因为忽视而丧失。当前随着社会组织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组织整体质量和水平也被公众诟病,负面消息不断进入公众视野,一系列社会组织负面报道致使社会公众对整个组织领域的信任度跌至冰点。因此,本文将研究主题聚焦在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上,结合信任理论,通过探讨社
传统的电子设备生产过程及封装过程中电子器件的焊点的可靠与否是电子产品能否安全正常使用的重要条件。当前,组成焊点的主要部分为基板与钎料,已经有许多研究者对钎料进行了改良,期望获得更为稳定的焊点,然而基板也是影响焊点界面化合物组成的关键部分。因此本文选用Sn3.0Ag0.5Cu(SAC305)无铅钎料与Cu-10Fe(10 wt.%Fe),Cu-30Fe(30 wt.%Fe)和Cu-50Fe(50 w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通过对G镇调查发现,当地绝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重。他们长期无法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与呵护,且临时监护人难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学校以及当地政府部门没有对留守儿童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都普遍存在着情感淡漠、情感压抑、情感低落、情感孤独等表现。情感上的缺失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厌学、心理发育异常、认知与行为偏差
癌症一直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它不仅会让患者在身体上承受痛苦与折磨,也会让患者在精神上承担巨大压力。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癌症的治疗手段在不断更迭。为控制癌细胞的增长与转移、提高癌症患者五年生存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包括化疗、放疗、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逐步被综合性地应用到癌症的诊疗过程中。不可否认,综合性的医学诊疗方式确实在现有的技术层面上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癌症患者在身体上的痛苦,但容易让人忽略的
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服务的成效,因此专业关系一直备受我国学者与实务工作者的关注。但在我国实务情景中,因为西方与我国社会工作实务情景存在巨大差异,盲目照搬西方社会工作方法和理论势必造成“水土不服”,所以专业关系的建立、维系、结束时常面临着诸多困境。在西方这样一个“团体格局”社会中,社会工作有着制度信任的帮助,社工可以通过服务契约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之后专业关系的维系、结束也是自然而然的。
老龄化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社会建设、文化建设都具有深远影响,对普通民众而言,最常见的就是养老压力增大。为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政府购买为老专业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整合资源是保障服务内容的关键。但社工如何链接服务商资源,使资源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是保障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D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项目为例,运用资产建设理论
在中国医务社会工作职业化初始阶段,社会工作与医院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尽管在一些发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缺乏信任仍然是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挑战,其中嵌入客体(医务人员、行政人员、患者)的信任对嵌入主体(社会工作)的影响举足轻重。基于此,要想在医院场域中寻求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获得嵌入客体的专业信任,必须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作用,联动关系信任与制度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增加,我国环境逐渐恶化,环境问题开始被社会所关注。国家出台各项政策,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垃圾治理作为环境治理的重要部分,迅速成为治理的重点。多地出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垃圾分类开始走进城市社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垃圾分类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处于城市边缘的“村改居”社区,由于长期接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居民没有形成垃圾分类的惯习。而且居民在场域和
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下降趋势明显,越来越多的女性退出就业市场回归家庭生活。尽管回归家庭给女性带来大量负面问题,然而为什么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放弃劳动参与选择回归家庭呢?基于这一困惑,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化理论视角,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以全职主妇为访谈对象,深入探究“作为个体行动者的女性,在受到结构要素作用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主体能动性,利用、应对、塑造结构要素”这一核心问题,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