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供需关系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供需关系,对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水资源供需关系中水资源需求具有重要地位,水资源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水资源出现了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以及水质型缺水共存的局面,水资源需求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一些影响因素是发达国家所没有的,仅运用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不能解释我国水资源需求变化的原因。因此,针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以及经济体制转变的特点,需要对影响我国水资源需求变化的驱动因素及水资源需求调控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水资源的内涵及其属性,进而探讨了水资源需求的内涵,并从需求层次、实现程度、合理性、需求部门角度,对水资源需求进行了分类;最后分析了水资源需求的阶段性、有界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可控性等特征。2、系统地分析了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首先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了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的简要历程,根据因素间相对独立性、与水资源关系密切程度的原则,从中提炼了水资源需求变化的驱动因素,并进行了人口增长、城镇化、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水市场条件、国家政策法规、水资源禀赋等九个单因素分析。3、探讨了水资源需求调控基本原理。在分析了水资源需求变化机理的基础上,提炼了水资源需求调控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阈值原理、结构原理、杠杆原理、并协原理。阈值原理是指生态经济系统中为保持系统的稳定、健康而要求控制性要素的规模或比例必须保持在一个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将引起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质变。阈值原理包含规模阈和配比阈两个重要参数集。结构原理是根据系统论中的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而生产的一个原理,它要求进行水资源需求调控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以适应水水资源形势。杠杆原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水资源的商品属性,运用价值和价格手段进行需求调控。并协原理是指在充分认识国家和地区之间水资源禀赋差异性,要求从时间、空间以及资源等方面进行并协和互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实际运用中,首先应应根据水资源与其他与水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的状况,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杠杆原理,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发展。同时,还应充分结合阈值原理和并协原理,突破小尺度的不平衡,实现更大尺度的协调和平衡。4、建立了水资源需求分析模型,包括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综合分析模型和调控效果分析模型两个子模型,并运用我国1980-2000年间的用水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a)上世纪末8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是需水增长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和用水效率提高是抑制需水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三者共同作用下,推动了我国以低用水增长实现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b)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增供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很小,用水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GDP增长具有显著贡献。(c)由于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同一驱动因素和相同调控措施对不同地区贡献程度不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d)提高用水效率和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进行水资源需求调控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向。最后,在对我国水资源需求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参照一般商品、土地等资源需求调控并兼顾水资源需求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经济系统的政府一市场—用户三位联动水资源需求调控模式。形成了包含宏观和微观调控措施在内的综合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