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以原著为中心,从“忠实”、“信”、“对等”的角度来评价翻译作品的优劣和译者的水平。在他们看来,文本的意义是确定的,具有客观性,可以完全被译者认识,并且原封不动地临摹过来。因此古今中外人们赋予了译者不同的身份,如临摹者、一仆二主的“仆人”、翻译机器等。要做好翻译,译者必须丧失自己的个性,忠心耿耿地对作者负责。但是人们往往在将翻译作为一种产品的同时,忽略了翻译同时也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主观意识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要把自己作为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在另一种文化中表达出来。就会不可避免地加入主观的东西,融入自己的个性。 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译学研究的新视角。随着“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西方理论家加深了对翻译范围的研究,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从被忽略到得到确认,甚至发展为强调译者对文本的操纵,受到西方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目的论、阐释学、读者反应论等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在90年代以来,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袁莉、谢天振、许钧、查明建等,他们从不同方面论证了文学翻译的创作性叛逆和译者的主体性地位。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译者具有主观性呢?这些因素都是不可避免的吗?(在他们的著作中虽有所涉及,但都未曾仔细分析)译者的主观性到底有多大?它对当前翻译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 本文试图在对现代翻译研究进行讨论的基础上,从主,客观两方面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分析,并指出有些因素可以随着译者对文本了解的深入和水平的提高加以避免。但同时,译者的主体性是有限定范围的,不是乱译和胡译,它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引言部分从总体上介绍了主体性的含义及研究现状,在翻译中研究这·现篆的怠义,术文的“J作日的及J.,:本结构安排。 第价泞先分析门专统译论的特点。门{少己这些特点甘致J’义寸i爷者主体性的忽略和译者地位的低卜。第一,.’l’J’追溯厂20队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它们对译者主体性研究(l{J指份作)}j。第三竹主要针对传统译论,},“原作一译作”这·!铮态模式,强调翻译是一个动态岁〕过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译者通过原文与原作者交流、沟通、理解、解读原文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足读者和阐释者。翻译的另一过程是译者作为作者构造译语作品的阶段。 第二章分析了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四个卞观味l素:经历和背景、美学态度和信念、翻译的「!的以及个人能力,少补且指出有些因素的影响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第三章强调译者的卞体性并不意味肴译者有绝对的自山,。丁以胡译乱译,它仍受到意识形态和原文等客观1川索的限制。 结沦部分强调了译者:}三体性的客观存在和它对翻译实践的指甘意义。并指出只有一币新确定译者的身份,刁‘能有利于翻译的个而研 究和翻译文学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