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观察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后,其不同固定体位与治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探求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相对最佳固定体位并分析其生物力学原理。方法:选择自2011年1月始至2012年1月份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就诊的符合标准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7例,其中男20例,女67例;年龄范围:18-60岁,平均51.6岁。入院后给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将患肢随机固定于其中一种体位,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前位40例(A组),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47例(B组)。治疗后随访2个月,对患者从影像学、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临床疗效评估,最后将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的观察项目、测量数据及评分结果统一输入电脑贮存,用大型统计软件包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成果:1.影像学评估结果:两组复位前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情况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复位后即刻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情况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4周时两组的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短缩情况对比:两组的尺偏角情况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掌倾角及桡骨短缩情况对比,P<0.05,分析提示,A组的掌倾角小于B组,A组的桡骨远端短缩程度大于B组。对比两组的复位丢失情况提示:两组的尺偏角丢失情况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掌倾角及桡骨远端长度丢失情况对比,P<0.05,分析提示,A组的掌倾角与桡骨远端长度丢失程度大于B组。2.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参考改良Green和O’ Brien评分系统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A组:优2例,良9例,可20例,差9例;B组:优4例,良16例,可24例,差3例;统计学检验,P<0.05,提示B组的腕关节功能优于A组。3.并发症评估结果:A组40例,8例出现并发症,32例未出现并发症;B组47例,4例出现并发症,43例未出现并发症;经统计学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在并发症出现方面B组少于A组。结论:1、在维持复位后桡骨远端各项生理参数方面,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优于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前位,即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前者优于后者。2、在两个月后腕关节功能评分得出的结论是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优于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前位,尤其在活动度及握力等方面前者优于后者。3、在并发症对比情况得出的结论是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的并发症少于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前位,尤其在张力性水泡、腕管综合征、下尺桡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前者少于后者。4、从影像学表现、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等方面综合分析,得出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优于腕关节掌屈尺偏前臂旋前位,即腕关节背伸15°尺偏前臂旋后位更符合生物力学平衡原理,是相对最佳固定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