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媒体“一带一路”英文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以《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85396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隐喻理论由上世纪Lakoff与Johnson提出,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更多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体验、感知、想象及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选取《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两个中美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以BeltandRoadInitiative,BRI等跟“一带一路”相关的词语为关键词,在官方网站搜索相关新闻报道,并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建立语料库。在双方的新闻篇数保持一致的同时,共收集中方语料23562词及美方语料41542词。随后,根据批评隐喻分析的步骤依次进行:隐喻识别:在语境下借助Wmatrix网站及MIPVU确定隐喻词;隐喻阐释:确定源域并构建隐喻,按照概念隐喻的分类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中美主流媒体在不同时期新闻报道中体现的概念隐喻之间的异同;隐喻说明:从政治、社会文化、经济角度对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研究发现,中美双方使用的主要源域有方位、植物、建筑、竞争、商业、生命、科学、身体;主要隐喻类别有方位隐喻、建筑隐喻、植物隐喻、商业隐喻与竞争隐喻,虽然中美媒体都大量使用上述隐喻,但是两者在表达的含义与情感上大有不同,体现了双方的立场与观点,可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角度加以分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的主心骨,呼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中强调报喜不报忧,所以《中国日报》的隐喻大都体现积极向上的态度;美国重视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隐忧中国影响力的日益增长。因此,《华盛顿邮报》大部分的隐喻都表现了负面的态度。
其他文献
自从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瞄准东亚国家以来,学界已有诸多关于美国参与缅甸政治进程的研究。一些学者从美国的角度,另一些则从中国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而大多数缅甸民族主义者将缅甸比喻为处于两大强国竞争之间的可怜“羊羔”。这些是笔者追溯“美国在缅甸民主转型中作用”的重要起因,尤其笔者经历过军政府、准文官政府和昂山素季政府的统治,并曾对美国参与缅甸民主转型持积极态度。  在过去几年间,从总体上看,缅甸
学位
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中,行为体互动存在着不确定性。如何准确投射形象和传递意图进而影响对方的认知与选择是国家行为体互动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楔子战略作为一种战略行为,同时也是信号传递的过程。本文研究的是楔子战略的可信信号问题。在楔子战略中,可信信号应该具备两个特征,即清晰性和昂贵性。当威胁和机遇较容易识别时,精英认知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当威胁和机遇不容易识别时,精英认知更容易出现分歧。精英认知一致性是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