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层文学”做为一个新的文学范式自新世纪始逐渐成为一文学主潮,它记录着十几年来底层民众的心理痕迹。对于一个总共约有1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底层文学”的历史意义尤为重要。但是无论是“底层文学”作品的质量还是批评界这类作品的研究现状、理论建构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不再纠缠于“底层”术语是否有效、“底层文学”命名是否合理、“底层”自己是否能够发声、精英阶层是否有代言底层的权力,这些看似基础的所谓“根本”问题。而倾向于把“底层”和“底层文学”作为一个临时性的概念并借助于它们进入文学现场,为文学创作的理论繁荣和作品层次的提升做出努力。绪论部分首先回顾“底层文学”的研究历程,归纳了目前研究的六种理论主张。他们分别是:强调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与责任使命,消费主义文化理论,美学,二元对立思维,政治意识形态,左翼文学传统。接下来总结了“底层文学”研究出现的问题,首先是“底层文学”的边界模糊,导致了对“底层文学”研究、批评的困难。其次是样本选取问题。“底层文学”样本的选取主要集中在较有名气的文学期刊上,这就可能导致研究的局限。第三是惯性思维作祟,以至于把“底层文学”作品中展示的复杂矛盾简单地归入城乡对立的逻辑思维当中。第四,鲜有创新的观点出现。众多的研究者用不同作品来阐释相同或近似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治好的痼疾。第五,阐释大于创作。这种过度阐释的现象是“底层文学”研究中极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然后从如何表达底层生存、作品文本价值评价和“底层文学”的读者研究等三个方面集中表述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最后,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作者论。本文认为,精英阶级由于创作和发行等方面条件的优越,仍然是创作“底层文学”的主体。通过两节分别对精英书写和草根描写的作品所呈现的弊病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精英阶层书写的作品主要体现出创新不足、主题重复、浪漫主义缺失、与底层距离过远和农裔作家心灵困境等五个方面的缺陷。草根阶层书写的作品因为创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因素致使作品中现象描述过多,虚构严重不足,加之他们整日为生计奔波,视域较为狭窄,只是一味地诉苦。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力和人力支持,草根书写者成才环境较差。第二章世界论。虽然现实与真实的概念直到今日还存在纷争,但是有一点共识大家都是能接受的——必须合乎情理。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打着艺术创作新的幌子,随意地在“底层文学”当中不着边际的“天马行空”显然是有悖于“底层文学”的作者们的创作初衷的。本章结合陈应松的《太平狗》和胡学文的《命案高悬》的细节,提出了目前“底层文学”作品在书写底层现实生活所体现出来的三个主要毛病:作品中人物的生存环境与现实的严重偏离、情节的失真和人物的“空壳化”。第三章读者论。本章作者通过走访了两个县、四个镇、二十多个村屯,实地调查了农村民众对于“底层文学”的阅读需求。座谈的结果表明“底层”民众与“底层文学”完全分离的状态。论文首先从精英阶层艺术化追求及市场化定位合理、全媒体形式对“底层文学”的挤压等方面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发生于作者方面的原因。接着本文从读者角度提出了“底层文学”作品与底层读者游离的两个原因:其一是读者娱乐形式多样从客观上减少了“底层文学”被消费的可能,其二是底层群体自身的经济收入少、文化水平低等方面的原因让文学阅读成为一种底层民众很难企及的奢侈的事情。第四章作品论。第一部分,论文围绕“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层面探讨了“底层文学”与“纯文学”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两者之间并非水火不容,我们需要打破二元独立思维,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连接点”。第二部分,把人民性引入到“底层文学”的研究当中,本文认为“底层文学”中作者的“他者”意识与自我身份意识往往极其强大,遮盖了文本中的具体情感,导致了具有人民性特点的“底层文学”作品数量不多。第三部分,论文批驳了目前流行的“底层文学”是左翼文学的复苏。“新左翼”等观点认为“底层文学”因为其先天的“非革命性”的向统治阶层“撒娇”的特点,决定了它和左翼文学有着巨大的差异,仅仅因为两者反映现实生活苦难的共同点不能证明二者的承继关系。第四部分,就无法避开的现实主义从其产生、发展及对“底层文学”的来源展开具体论述。第五章建构论。从情感的真实、视角的超越、理性批判精神的介入、距离感的建立和悲剧美学精神的树立五个方面阐述了“底层文学”的理想建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