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泥炭沼泽作为富“碳”型湿地,在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胞外酶催化作用是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限速步骤,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土壤酶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率(Vmax)、米氏常数(Km)和催化效率(Kcat)不仅可以完整的描述酶催化反应进程,还可以反映酶和底物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分解机理。因此,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地区漠满泥炭沼泽为研究样地,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炭沼泽作为富“碳”型湿地,在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胞外酶催化作用是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限速步骤,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土壤酶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率(Vmax)、米氏常数(Km)和催化效率(Kcat)不仅可以完整的描述酶催化反应进程,还可以反映酶和底物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分解机理。因此,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地区漠满泥炭沼泽为研究样地,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与培养实验,揭示泥炭沼泽泥炭藓藓丘丘上和丘间不同深度土壤酶活性、酶动力学参数及其温度敏感性(Q10)的变化特征,探讨土壤酶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通过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培养实验,揭示泥炭沼泽丘上和丘间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Cmin)及其温度敏感性(Q10(Cmin))差异,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酶动力学参数数据,阐明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酶动力学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泥炭沼泽藓丘丘上和丘间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丘上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和丘间土壤BG酶和酸性磷酸酶(AP)的酶活性均表现为表层>亚表层。丘间土壤酶活性高于丘上土壤酶活性。丘上土壤NAG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SWC)、土壤全氮(TN)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p H、有机碳(SOC)呈显著正相关。丘间土壤BG酶活性与SWC、SOC、酚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而NAG酶与上述要素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SWC、SOC和TN是影响丘间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素。(2)泥炭沼泽藓丘丘上和丘间土壤酶动力参数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不同培养温度下,丘上和丘间土壤BG-Vmax和NAG-Vmax均表现为表层>亚表层。丘上土壤BG-Km和AP-Km表现为表层>亚表层,而丘上、丘间不同深度土壤酶的Kcat并无一致变化规律。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3种土壤酶的Vmax和Kcat均逐渐升高,土壤BG-Km和AP-Km逐渐升高,而NAG-Km逐渐减小。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SWC、SOC、酚类物质、TN和p H是影响丘上土壤NAG和AP酶动力参数的主要因素。SWC、SOC、酚类物质、TN是影响丘间土壤BG和NAG酶动力学参数的主要因素。(3)总体上,泥炭沼泽藓丘丘上3种土壤酶的Q10(Vmax)、丘间土壤BG-Q10(Vmax)和NAG-Q10(Vmax)均表现为表层>亚表层,而丘间土壤AP-Q10(Vmax)则表现为表层<亚表层。丘上和丘间3种土壤酶的Q10(Km)均表现为表层>亚表层。15-25℃下,除AP-Q10(Kcat)外,丘上和丘间土壤酶的Q10(Kcat)均表现为亚表层>表层。土壤TN和SWC是丘上土壤酶动力学参数Q10的主要影响因子,而酚类物质、TN和SOC是丘间土壤酶动力学参数Q10的主要影响因子。(4)泥炭沼泽藓丘丘上和丘间不同深度Cmin及Q10(Cmin)具有显著差异。土壤Cmin均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升高(P<0.0001)。丘上土壤Cmin表现为表层>亚表层,而丘间并不具有统一变化规律。丘上土壤和15-25℃幅度下丘间土壤的Q10(Cmin)表现为亚表层>表层。在培养周期中,丘上表层与亚表层土壤Q10(Cmin)均表现为5-15℃>15-25℃,而丘间表层和亚表层土壤Q10(Cmin)均表现为5-15℃<15-25℃。(5)丘上土壤Cmin与SOC、酚类物质、NAG-Vmax、NAG-Kcat、AP-Vmax、AP-Km呈显著正相关,与SWC、T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丘间土壤Cmin与土壤p H、SWC、SOC、酚类物质、TN、BG-Vmax、BG-Kcat呈显著正相关,与NAG-Vmax和NAG-Kcat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AP-Vmax是丘上土壤Cmin和Q10(Cmin)的主要影响因子,BG-Vmax、NAG-Kcat、BG-Km、酚类物质是丘间Cmin和Q10(Cmin)的主要影响因子。丘上土壤Q10(Cmin)与BG-Q10(Vmax)呈显著正相关;丘间Q10(Cmin)与酚类物质、SWC、SOC、TN、AP-Q10(Km)呈显著正相关,与BG-Q10(Kcat)、NAG-Q10(Kcat)和AP-Q10(Kcat)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泥炭沼泽藓丘丘上和丘间不同深度土壤酶活性、动力学参数、矿化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存在空间差异,且受不同因素控制。研究结果为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分解机制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泥炭沼泽在全球碳循环模型中地位评估提供重要参数。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强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都有所增加。但是,降水没有固定的持续时间,会形成不同持续时间的强降水,往往会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因此,以不同的持续时间角度来分析持续强降水事件是研究降水变化的复杂性的一个必要手段。长白山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水源地,长白山的降水尤其是强降水对气候变暖的时空响应是区域水资源研究的重点。但是,降水的空间异质性较强,站点观测数据或粗空间分辨率数据
泥炭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储存库,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强度的人类农业活动已使全球泥炭地面积锐减,生态功能遭受严重威胁。因此,退化泥炭地的生态恢复工作亟待开展。泥炭地水文条件影响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控制和维持着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采取适宜的水位管理进行泥炭地水文恢复是泥炭地生态功能快速恢复的关键。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其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十分敏
泥炭地是全球陆地碳库的重要组分,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但自然泥炭地一般是受氮限制的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农业利用,泥炭地被开垦成水稻田。随着施肥等活动的增加,泥炭地日益受到外源氮输入的影响,进而可能改变泥炭地土壤的碳氮比,严重威胁着泥炭地的碳库功能,因此研究农业开垦后氮在泥炭地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十分重要。本论文以吉林省金川泥炭地为研究区域,选择农业开垦后长期种植水稻的水稻田-泥炭地、自然
目前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相比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已经上升了约1℃,有气候模型预测在2030-2052年之间全球升温将超过1.5-2℃。苔原植被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长白山高山苔原已经发生了低海拔区的草本植物入侵灌木苔原的现象,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导致苔原灌木植物被草本植物取代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问题。过去三十多年长白山苔原经历了草本植物小叶章入侵和扩张过程,近年来过去只能生长在苔原以下低海拔区的早春草本植物尖被藜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组织与布局直接影响着区域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制造业涵盖众多污染行业,不合理的制造业空间格局会引发环境问题,特别是空气污染问题和水污染问题。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产业结构重化单一、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兴起,环境要素作为资源要素或区位要素逐渐被纳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产业格局的环境效应问题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
准确预测季节序列对于制定经济、环境、能源等系统的中长期规划和政策评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由于系统演化速度快,且受复杂因素干扰,对系统的准确预测面临着各种困难,尤其是受季节性和不确定性干扰的系统。传统的预测模型难以对季节序列的变化趋势特征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很难得到准确的猜测。但是由于生活中实际数据的难以获取以及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会导致有效信息量少,给实际预测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想
<正> 日本东京的库伯钢铁公司最近研制出一种增强塑料纤维光缆。《塑料工业新闻》上的一篇报告说,这种复合材料线材的直径在3.6mm~7.6mm之间,外面用热塑性环氧树脂涂覆。现在该公司可供连续长度为1~10km的线材,其抗张强度为210kg/mm~2。
科学探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吉林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及布局策略,对于推动新时期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集成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首先,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吉林省的产业发展过程,并从产业结构和企业数量变化角度分析了吉林省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及趋势;其次,从开放—创新—绿色3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
气候变暖已经显著改变了树木的径向生长,而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成为了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树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样受到竞争的影响,树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调节树木生长可用的光资源、水量、养分等影响林分尺度生长。环境因子对树木生长的相对贡献在不同海拔格局、不同树龄以及气候变暖前后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是树木生长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研究中重要的但仍然不清楚的问题。本研究在长白山西坡分两个海拔梯度
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六大草原之首,其天然草场占到了总面积的80%以上,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防风固沙、保持生态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天气频发,导致草原火的发生概率大大提升。据研究资料表明,在1981年-2015年的34年间,呼伦贝尔草原过火次数达到了2217次,过火面积高达6685.89万公顷。草原火作为草原地区的主要灾害之一,已经严重危害到当地的生态平衡以及牧民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