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清代民国时期黔东南清水江一带最具鲜明特色的育林村寨—文斗寨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文斗人在长期的林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形成的颇具特色的林业经济习俗。文斗人的林业经济习俗朴实而古老,着重体现了清水江人在林业经济活动中对待森林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该习俗目前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清水江苗侗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林业生态环保文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丰富的今天,这份宝贵的林业习俗为我们探索建设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提供了可贵的借鉴。通过对文斗寨林业经济习俗的成因、特征及功能的探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还原清代民国时期清水江一带林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面目,更有助于地方政府加强对锦屏地区苗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而更好地推动清水江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正文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文斗寨林业经济的兴起,首先概述了文斗村落的形成过程和早期族群活动及聚居情况,其次从清水江河道的全面疏通及王朝政府在清水江流域的拓殖开发活动来分析区域社会内林业经济的兴起过程,最后分析了清水江林业市场网络的形成。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文斗村寨社会内人工营林制度的形成及逐步完善过程,在此基础上文斗寨的林业经济习俗逐渐出现并成型。第三部分概述了文斗寨林业经济习俗的成因,阐明了清水江林区的历史及社会现实因素是其产生的根源。第四部分主要探讨文斗寨林业经济习俗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和总结,笔者首先分析了该习俗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提供的借鉴意义,以及该习俗对我国当代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启示,最后是关于文斗寨林业经济习俗的思考,文斗寨林业经济习俗是苗侗民族在长期的林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和经验积累,它见证了区域社会内林业经济发展的兴衰历程。如今,清水江边万缆横系,万木塞江的木材时代不复存在,文斗寨林区的坎坎伐木声和林农木商穿梭其间的繁荣场面已随水而逝,在林业经济优势已然远去的情况下,林业经济习俗作为当地民族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借助区域社会内外的各种力量,努力去传承和发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