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次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中美年鉴,分别从词汇语法、三大元功能、语类层面对语篇全文或样本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对比分析方法,旨在观察中美年鉴以相同语类处理对等信息时产生异同的程度。 首先,通过中美年鉴词汇语法对比,发现共同点为: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很少用绝对程度副词、存在句中罕用统计副词、常用指示限定词“the”或“该”指代先行词、常用具体时间词,显示年鉴的语言特征为:客观、中立、以结果为导向、简练和准确。其不同点为:(1)美国年鉴不及中国年鉴严格,仍微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或限定词“we”或“our”及绝对程度副词,显示其客观性、中立性稍逊;(2)美国年鉴有更多的非具体时间词,尤其用来代表一段模糊的时间,显示其准确性略逊;(3)中国年鉴在存在句中有更多的统计副词“共”,显示其仍带有些许强调统计“过程”而非“结果”的意识;(4)中国年鉴故意删除以“了”为代表的动词时体标记,使其用词更为简练。 其次,通过语篇Ⅰ(“人口普查”)与语篇Ⅱ(“犯罪”/“公安”)的三大元功能对比,发现共同点为:(1)在概念元功能中,物质、关系过程占主导地位,显示其根本上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因为几乎没有通常与人及其主观性相关的心理、行为和言语过程。(2)在人际元功能中,其特征是全为陈述语气、罕用否定、不用情态,显示其客观、直截了当和慎表态度。其不同点为:(1)语篇Ⅰ关系过程多于物质过程,描述胜于叙述;语篇Ⅱ则物质过程远多于关系过程,叙述胜于描述;(2)中国年鉴的有标记主位占更高比例、甚至超过无标记主位,显示汉语作为意合语言更倾向将附加语置于句首或省略小句主语;(3)语篇Ⅱ中国年鉴的被省略主位(多为政府部门名称)竟然多于有标记主位与无标记主位之和,这可能与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放射型”主位推进模式和语类差异这些因素有关。 再次,通过对两组语篇的语类分析,发现共同点为:语篇Ⅰ、语篇Ⅱ语境构型的语类结构潜势分别为“当地人口数^人口变化^少数族裔或民族人口变化”和“当地犯罪量及变化率^警方采取的行动”,可视为其特定语类的必要成分。其不同点为:(1)语篇Ⅰ的语类差异主要受制度惯例(即当地区情)影响,体现在美国年鉴收录“全国统计数据”而中国年鉴收录“外来人口变化”及“文化程度变化”,可视为其语类的可选成分。(2)语篇Ⅱ的语类差异主要受意识形态(即年鉴编辑的社会文化身份)影响,体现在中国年鉴详细罗列警方的各种措施、行动、事件、成效甚至所获荣誉,而美国年鉴几乎一笔带过。 最后,将上述三条线索交织起来,可见语言层级的作用,即语类层置于语言的抽象层面,整合语场、语旨和语式(统称为语域),语域层又由语言层(语篇语义、词汇语法等)体现。也就是说:作为工具书,年鉴的语类统领制约其概念元功能的特征为根本的客观性,制约其人际元功能的特征为客观和直截了当,以及制约某些词汇语法的特征为客观、中立、以结果为导向、简练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