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性生殖在四川玉米小斑病菌群体遗传变异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小斑病(Southern corn leaf blight)是世界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其病原无性态为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有性态为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病原菌具有寄主适应性强,生理分化明显,遗传多样性丰富等特点。有性生殖是病菌发生变异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有性生殖发生的基因重组,不仅能丰富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还能产生致病性更强的菌株,但有性生殖在小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以四川玉米小斑病菌为对象,在明确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开展病菌群体的交配型检测和育性分析,评估有性生殖的发生概率;构建基于交配型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明确交配型基因在小斑病菌及其近似种属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作用;利用荧光染料对有性世代的结构进行观察,并对影响有性世代发育的诱导条件进行优化,以获得高成活率的子囊孢子;在此基础上,选择高配合力菌株进行杂交组合,构建有性生殖子代群体,比较子代与亲代的遗传差异,分析有性生殖在病菌遗传多样性形成中的作用,为揭示玉米小斑病菌变异机制及预测小斑病菌群体演化规律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2012~2018年,在四川、云南等地133个采样点共获得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697株,各菌株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量等培养性状上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其中84.07%的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平均生长速率超过6.00 mm/d,52.22%的菌株平均产孢量达到6×104个/cm2,表现出较强的菌丝生长能力和产孢能力。通过构建基于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 DNA-ITS)和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序列的系统发育树,能够有效地揭示小斑病菌在平脐蠕孢属中的分类地位。致病性测定表明,小斑病菌群体中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其中强致病力菌株为优势类型。运用筛选的9个ISSR引物共获得93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多态性频率为93.55%,表明小斑病菌存在丰富的DNA多态性。病菌的总遗传多样性为0.1929,种群内遗传多样性为0.1528,种群遗传分化系数为0.1799,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源于群体内部。在相似系数为0.79处可将211个小斑病菌菌株分为5个类群,初步分析表明小斑病菌的遗传聚类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对引起玉米叶斑病的46株蠕孢菌菌株的交配型基因(MAT1-1和MAT1-2)、r DNA-ITS、GAPDH、黑色素还原酶基因(Brn1)和翻译延长因子基因(TEF-1α)序列进行测定,并联合Gen Bank数据库下载的其他蠕孢菌相关序列进行单基因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单基因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均能将蠕孢菌中Bipolaris,Curvularia,Exserohilum和Drechslera属有序的聚类,表明基于交配型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能够有效区分平脐蠕孢属及其近似的蠕孢菌各属的亲缘关系,交配型基因可以应用于蠕孢菌的系统发育学研究。3.利用荧光染料对小斑病菌有性世代的细胞壁、细胞核和脂质进行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子囊孢子被染成清晰可辨的亮蓝色,成熟的子囊孢子含有59~91个细胞核,每个细胞含有4~11个细胞核,同时子囊孢子被染成橘红色,表明子囊孢子内储藏大量的脂质物质。子囊孢子悬浮液接种玉米离体叶段,接种2~6h,子囊孢子开始萌发,形成芽管;接种12~24h,大量形成附着胞,每个孢子萌发产生4~7个附着胞;接种后24h,大量形成侵入菌丝,并穿透细胞壁进入相邻细胞;接种后48h,离体叶段出现明显症状,表明小斑病菌子囊孢子同分生孢子一样具有侵染力。小斑病菌有性世代诱导的最佳方法为以Sach’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玉米叶片为诱导基物,外源添加0.02g/L生物素和0.06g/L Fe Cl3,p H值5~7,24℃下黑暗培养,此时假囊壳及子囊的产生均为最佳。4.采用PCR检测的方法对544株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进行鉴定,其中MAT1-1菌株286株,MAT1-2菌株258株,两种交配型的比例符合1:1的分离比(χ2=1.441,p=0.230)。两种交配型的菌株在各采样区均有分布,但频率稍有不同。筛选一对亲和性高的菌株作为标准菌株,对544株小斑病菌的育性进行测定,其中能够产生子囊孢子的可育菌株483株,占比88.79%。菌株间存在育性的分化,高育性、中等育性、低育性和不育菌株分别占比12.32%、27.39%、49.08%和11.21%。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育性结构不同,菌株育性水平可能与地理来源有关。5.根据育性分析结果,选取配合力较高的6对亲本菌株进行有性杂交,通过单子囊孢子分离的方法构建有性生殖F1代、F2代菌株群体,共获得的F1代菌株264株、F2代菌株180株。444个子代菌株中,MAT1-1菌株214株,MAT1-2菌株230株,两种交配型比例为1.07:1,卡方检验符合1:1分布(χ2=0.071,P=0.789)。F1代和F2代菌株交配型组成一致,表明交配型基因能够稳定遗传。育性测定结果表明,子代菌株较亲本出现了育性分化,可育菌株率为78.60%,高育性、中等育性、低育性和不育菌株分别占比1.13%、25.23%、52.25%和21.40%。F1代和F2代菌株育性结构差异不大,均表现出育性降低的趋势。对子代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致病性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子代菌株较亲本产生了明显的分化,部分菌株表现出菌丝生长能力、产孢能力和致病性增强的现象,表明有性生殖是导致小斑病菌发生变异的因素之一。综上,玉米小斑病菌自然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两种交配型均衡分布且多数为可育菌株。室内诱导能够获得大量的有性子代,且子代群体表现丰富的遗传变异。尽管在自然界中很难发现小斑病菌的有性世代,但隐秘的有性生殖可能正在发生,并在小斑病菌遗传变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现代熔模精密铸造是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精密铸件的主要成形方法,但其工艺过程复杂、周期长、成本高,不仅需要精密模具压制蜡模,还需要在蜡模表面多次浸涂陶瓷涂层,经多次干燥、脱蜡、焙烧后,形成多层陶瓷型壳,最后方能进行液态金属浇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增材制造技术为快速简便制备精密铸造用陶瓷壳型提供了可能及新的解决方案。本文采用自主研制构建的双头分层挤出成形装置,系统地研究了易溃散陶瓷型芯及其悬空结构所需
多孔结构是一种高孔隙率、轻质的新型结构,具有高比刚度/强度、冲击吸能、隔热防热、减振降噪及可设计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生物医疗等领域。拓扑优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结构优化方法,可实现宏观层面结构拓扑与微观层面材料构型的同时优化,为多孔结构的多尺度优化奠定了技术基础。然而,基于均质材料的传统多尺度优化方法已无法满足日益苛刻的性能需求,使得消除材料与结构之间界限、充分发挥材料潜力的多尺度
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是一类结合特异性DNA序列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是基因表达调控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之一,其参与调控生物体正常和疾病过程。TF基因的鉴定和注释是研究转录调控的基础。人类基因组中约有1600个左右的TF基因,对人类TF的准确鉴定和调控靶基因的系统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TF介导的转录调控。TF和miRNA作为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可以形成前馈环(Feed
轻质薄壁梁具有优异的力学和能量吸收性能,它们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运载工具中,作为能量吸收器吸收碰撞事故中的冲击动能,以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薄壁梁的横向弯曲是最重要的能量耗散机制之一,然而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纯弯曲方面,不能反映和预测实际工况下薄壁梁的弯曲力学行为和响应。本文旨在对三点弯曲条件下金属薄壁梁的横向弯曲及能量吸收特性进行研究,为其变形机理分析和弯曲响应预测提供理论方法,同时为碳纤维增
本论文基于实验室构建的细菌人工染色体重组鸭瘟病毒拯救平台(BAC-CHv),利用无痕缺失技术,对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囊膜糖蛋白gI和gE进行单基因缺失株和双基因缺失株构建,获得无外源基因插入的基因缺失重组病毒BAC-CHv-△gI、BAC-CHv-△gE和BAC-CHv-△gI+△gE及其回复株BAC-CHv-△gI Rev、BAC-CHv-△gE Rev和BAC
微喷射3D打印是一种精确喷射液体粘结剂粘结粉末实现完整成形体构建的快速成形技术,在原理上融合了印刷技术、粉末沉积、动态粘结剂与粉末相互作用和后处理等相关技术。微喷射3D打印可以克服传统陶瓷制备工艺中出现的复杂形状陶瓷件制备困难、烧结收缩率大等问题,使复杂陶瓷件的快速制造成为可能。然而,设备的开发、粘结剂的调控、后处理方法的选择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形件的性能仍然是一项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微喷射3D打印
核糖体合成是细胞增殖的关键,并且需要三种真核RNA聚合酶的协调发挥作用。在转录过程中,RNA PolⅠ介导的rDNA转录约占增殖细胞RNA合成的60%。我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SUMO修饰抑制整体RNA PolⅡ转录,其主要机制是SUMO能通过修饰CDK9抑制CDK9与Cyclin T1相互作用,抑制RNA PolⅡ转录延伸因子P-TEFb复合体的形成,进而抑制RNA PolⅡ介导的转录延伸和整
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常与腹部肥胖,胰岛素抵抗(IR),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等危险因素相关。目前发病机制仍有争论,学者普遍认为是遗传变异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PCOS的发病。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人类的“第二大脑”或“第二基因组”,是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之一,并且可以通过长期使宿主低水平暴露于代谢和衰变产物而影响宿主的重要生理功能,当肠道微生物群基多样性发生改变时,可
城市综合体TOD一体化设计,不止要关注交通元素的整合,同时也要关注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带来的影响。通过关键设计要点研究、案例分析及工程实践应用,对城市综合体TOD一体化设计相关研究提出应对的设计策略。
雌性动物生殖(卵巢)衰老,表现在卵泡和卵母细胞的质量和数量显著下降,卵巢基质发生异常变化,生殖功能明显下降。但是,维持和改善衰老期间卵母细胞数量和质量,临床上仍缺乏可行策略。硒(Se)已经被证实在雄性动物生殖方面发挥了许多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然而,它在雌性生殖中的潜在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阐明。因此,本研究以老龄雌性小鼠为模型,探讨不同Se水平膳食对老龄雌性小鼠卵巢卵泡储备和生殖能力的影响。试验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