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 ET)隶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 MPN)。其以骨髓巨核细胞异常增殖、外周血小板水平显著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并伴随血液流变学改变及血小板功能异常。临床上存在反复发生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的风险,并可向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转化。根据近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ET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由于其临床症状较为隐匿,临床表现特异性差,目前仍缺乏足够重视,易出现漏诊误治,导致疾病进展,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对ET的病理机制尚缺乏统一认识,西医干预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肿瘤药物为主,其短期疗效明显,但长期治疗效果尚无明确的证据支持,且药物依赖性强、副作用大,治疗上患者的长期依从性较差中医药治疗ET在控制临床症状和相关指标、改善高粘状态和高凝状态方面疗效明显。应用中医药治疗ET具有广泛前景。研究目的: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探讨ET的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治疗在ET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客观依据。2.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予益气活血解毒复方治疗ET。观察患者血常规、血流变、血凝四项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估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ET的近期疗效及作用优势。研究方法:研究一:选择2008年1月—2013年4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ET患者80例,采用分布频率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对80例ET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的回顾性研究。研究二: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血液科,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ET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维持原有西药羟基脲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解毒复方加减治疗。疗程8周。1.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常规、血流变、血凝四项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2.评估入组前后患者血常规改善情况的差异。运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运算。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表示,采用两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研究一:1、对入组ET患者初诊四诊信息进行分布频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症状分析:根据发生频率排序,位于前十位症状依此为:神疲乏力、面唇紫暗、口黏腻、咳嗽痰多、抑郁善怒、食少纳呆、自汗、手足麻木、心悸多梦、面红目赤。其中神疲乏力、面唇紫暗的发生频率最高。(2)舌象分析:舌质中以舌淡暗发生频率最高。舌苔中以苔白腻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苔黄腻、苔白滑。舌形中舌胖大边有齿痕相对较多。(3)脉象分析:脉象以弦细脉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滑脉、沉细脉。2、对常见症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1)根据症状发生频率表,对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症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共选取16个原始变量。(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提取特征根大于1.0的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5.318%。(3)根据6次旋转后所获得的因子载荷矩阵,得出公因子主要指标变量。(4)根据中医辨证依据(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证候部分)》)进行分析,结果提示:第一公因子主要反映气虚血瘀的证候特点;第二公因子主要反映肝郁脾虚的证候特点;第三公因子主要反映痰湿证候;第四公因子主要反映血虚证候。ET中医证候主要公因子的贡献度为气虚血瘀证候>肝郁脾虚证候>痰湿证候>血虚证候。研究二:在维持原有西药羟基脲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给予益气活血解毒复方加减治疗:1、观察治疗后患者血常规、血流变、血凝四项及中医症状改善情况:(1)治疗后ET患者在PLT、全血粘度、血浆粘度、APTT、TT、FIB方面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后根据中医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痊愈4例(10%),显效24例(60%),有效10例(25%),总有效率95%。ET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2、评估入组前后患者血常规改善情况的差异:中西医结合治疗期与西医治疗期在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期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论:1、气虚血瘀是ET的主要证候特点。肝郁脾虚是ET的主要脏腑证候表现。此外,ET亦可出现痰湿、血虚、实火等证候表现。2、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法治疗ET疗效肯定。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及高凝状态,并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从而减少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