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旨在从文化角度研究英汉典故翻译中语用隐含的传达。根植于特有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一些不可逾越的鸿沟。典故的内涵并非显而易见,只有处于同一文化中的读者才能理解典故的隐含意义。因此,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原语典故的隐含意义就构成了典故翻译中最重要的步骤。语用学中的术语“隐含意图”这一概念与典故的根本特征如含蓄,婉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语用隐含的传达集中表现在如何将原语的隐含意义或意图展现在目的语中,以符合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原语典故暗含意义的传达就是语用隐含的传译。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对语用隐含的传译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典故的隐含意义与其文化内涵休戚相关,典故翻译实际上是文化内涵的传达。语用隐含意义的翻译是语用翻译的核心问题。它对跨文化翻译中的典故文化内涵的传达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本文介绍了语用翻译中重要的两大概念,即隐含意图的保留和明说,或‘隐含’与‘明示’。钱冠连教授认为原文的语用隐含应该得到保留。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他认为隐含或含蓄,抑或伊塞尔谈到的‘空白’,是构成文本的文学性的重要因素。一旦原文的含蓄在译文中得到明示或取消,就丧失了文本的文学性。何自然教授持相反观点。他认为原文的隐含在译文中应得到显现,以帮助译语读者克服文化障碍。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保留隐含则保留了异域风情,却对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提高了要求。明示则充分考虑了译语读者的理解能力,但原语文化特色会得到淡化甚至扭曲。本文作者认为,这两种取向的和谐统一为典故的文化内涵或语用隐含意义的传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该论文从文化角度对传达典故的语用隐含的各种可行性策略进行了探讨。本文对莎士比亚戏剧多种中译本,《红楼梦》英译本及其它文学作品中译者对英汉典故的处理作了详细的分析。分析表明,典故的语用隐含意义的处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语境,功能,文本类型等等。作者认为,语用隐含意义应该涵盖文化意义。既然典故被视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文化沉积,那么语用翻译运用到典故翻译中应该重视文化的保留。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在全球化时代典故翻译中语用隐含意义的传达应该遵循‘文化传真’的根本原则。它有益于长期的文化交流。 本文的结论是典故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传播。典故的语用隐含意义应该既包括典故的喻义又涵盖典故的文化特色。典故翻译的最佳途径就是力图在语用隐含的保留与明示之间取得平衡,充分展现典故的喻义及文化特色。在文化翻译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翻译应该让位于异化翻译,因为它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异化的典故翻译策略不仅有助于将外国文化真实地展现给中国读者,而且有利于向海外传播我国灿烂的文化。翻译应该成为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这对于文化翻译尤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