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村官计划正式开始于200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 7年的历史。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开拓了大学生在基层成长成才的新的道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变化和有关政策的出台,"大学生村官"一直是理论界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2008年,由中组部牵头,计划在五年内选调10万大学毕业生赴农村任职。此后,大学生村官实际规模在迅速扩大。但到了 2014年5月30日,在中组部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提出大学生村官要"规模适度",要合理规划大学生村官的总量,科学控制流量,注重分布的合理性,并首次提出用2到3年的时间,逐步将大学生村官总量保持在15万人左右,覆盖四分之一的行政村。是什么原因让大学生村官数量遭遇急刹车?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出发,通过对四川岳池县、江苏南京栖霞区、浙江慈溪、河南济源等地大学生村官的研究,结合双因素理论、职业规划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态、生存现状等问题进行量化而系统的研究,从而客观反映出大学生村官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并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执行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在政策实行中存在着身份不明利益难保、工作内容含混不清、补贴不到位、退出渠道不宽泛、无法真正融入基层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探索并提出提升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效的五项途径和对策:第一,要建立科学的选聘模式,与高校做好对接,完善选聘制度;第二,加强和改进培育机制,增强综合能力并注重分类培养;第三,制定接地气考评体系,健全考核制度,让村官安心扎根基层;第四,完善多元化待遇保障,消除身份歧视,解决现实需求并给予制度保障;第五,要畅通有序流动的渠道,营造好创业环境,令流动与留住并存。该论文旨在通过探索和研究大学生村官生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选择正确的路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效,使得大学生村官工作得以科学发展,不断创新,从而带动整个"三农"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