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我国是肝炎大国,每年均有大量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已成为我国常见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严重危害我国国民的健康,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腹腔镜形态学检查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可以发现临床诊断标准不能确诊的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病例。根据我们既往的临床研究发现:某些原因的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病例(形态学改变主要为再生结节不明显型及小结节型)经中医药积极治疗可以逆转,而晚期肝硬化则难以逆转。基于此,我们认为:探讨肝硬化不同时期(临床前代偿期期、临床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不同形态改变(再生结节不明显、小结节、大小结节、大结节)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对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时期(临床前代偿期、临床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和不同形态学改变(再生结节不明显、小结节、大小结节、大结节)的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肝硬化组68例(临床前代偿期组27例、临床代偿期组28例、失代偿期组13例)、非肝硬化对照组83例(非肝病组60例、慢性肝炎组23例),计151例。采用病例观察表的形式收集患者主证、临床诊断资料等数据;肝硬化形态学资料由腹腔镜检查及开腹手术获得。数据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方面:不同分期中肝硬化形态学改变的特点:在非肝病组及慢性肝炎组中肝脏大体形态学无异常改变,肝脏表面光滑;临床前代偿期组的27例病例中,再生结节不明显病例占70.37%,小结节占25.93%,大结节病例1例,占3.70%;临床代偿期组的28例病例中,肝脏形态学改变以小结节、大小结节及大结节为主,其中小结节占53.57%,大小结节占25.00%,大结节占21.43%;失代偿期组13例病例肝脏形态学改变以大小结节和大结节变化为主,其中大结节占76.92%,大小结节占23.08%。经χ~2检验,P=0.000<0.05,提示形态学改变在各组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原因肝硬化形态学改变特点:在本研究中,酒精性肝硬化形态学改变为小结节和大小结节;乙型肝炎性肝硬化形态学改变在各个形态学改变中均有分布;丙型肝炎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布加氏综合征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酒精性+乙型肝炎性”肝硬化多为型肝硬化病例中“肝气郁结”的证候类型所占比例最大,为50.00%,“湿热蕴结”、“瘀血阻络”、“无证可辨”、“脾肾阳虚”的证候类型依次次之,分别为18.19%、18.19%、9.09%、4.55%;在所有的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病例中“瘀血阻络”的证候类型所占比例最大,为70.00%,“湿热蕴结”、“肝气郁结”、“无证可辨”的证候类型均为10.00%;在所有的大结节型肝硬化病例中“瘀血阻络”的证候类型所占比例最大,为76.47%,“肝气郁结”、“湿热蕴结”、“无证可辨”的证大结节改变。(2)中医证型分布方面:①从肝硬化的不同分期(分组)角度看:肝硬化组中医证型的分布以“肝气郁结”为主,占39.71%,“瘀血阻络”次之,占38.24%,“湿热蕴结”、“无证可辨”、“脾肾阳虚”、“脾虚湿盛”所占比例依次次之,分别为:13.24%、5.88%、1.47%、1.47%;慢性肝炎组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蕴结”所占比例最大,为52.17%,“肝气郁结”次之占30.43%,“脾虚湿盛”和“瘀血阻络”均占8.70%;非肝病组中“湿热蕴结”所占比例最大,为48.33%,其次为“肝气郁结”,占40.00%,“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虚湿盛”所占比例分别为13.33%、10.00%、1.67%。经χ~2检验,P=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证型在肝硬化、对照组的分布有差异性。在肝硬化组中,临床前代偿期组“肝气郁结”所占比例最大,为70.37%,“湿热蕴结”次之,占14.81%,“瘀血阻络”、“脾虚湿盛”所占比例分别为11.11%、3.70%;临床代偿期组中医证型的分布以“瘀血阻络”为最大,占35.71%,“肝气郁结”为28.57%,“湿热蕴结”和“无证可辨”亦占有较大比例,分别为17.86%、14.29%,“脾肾阳虚”所占比例最小,为3.57%;失代偿期组中所收集的13例病例中医证型均为“瘀血阻络”,所占比例为100.00%。经χ~2检验,P=0.001<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证型在肝硬化各组之间的分布有差异性。②从肝硬化形态学改变的角度看:在所有的再生结节不明显型肝硬化病例中“肝气郁结”的证候类型所占比例最大,为68.42%,“湿热蕴结”、“瘀血阻络”、“脾虚湿盛”的证候类型依次次之,分别为15.79%、10.53%、5.26%;在所有的小结节候类型分别为11.76%、5.88%、5.88%。各形态学组中医证型(除肝肾阴虚外)的分布经χ~2检验,P=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证型在各形态学组中的分布有差异性。(3)未采用金标准的肝硬化漏诊率:本研究中,临床前代偿期的27例病例均为临床诊断标准不能确诊但形态学诊断确诊为肝硬化的病例,占肝硬化总病例数(68例)的39.71%,也即临床诊断漏诊率为39.71%。研究结论:(1)从一般资料来看,形态学改变和临床分期(分组)之间具有相关性,即:临床前代偿期→临床代偿期→失代偿期,随着病情的进展,肝硬化形态学改变的特点表现为再生结节不明显→小结节→大小结节→大结节;不同病因的肝硬化形态学改变似具多样性或复杂性。(2)从本研究来看:“肝气郁结”和“瘀血阻络”在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且从非肝病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基本呈递增趋势;“湿热蕴结”在肝硬化中医证型分布中所占有比例次之;且从慢性肝炎组→非肝病组→肝硬化组呈递减趋势。在肝硬化的分组中,临床前代偿期组主要中医证型的分布以“肝气郁结”为主,临床代偿期组中医主要证型的分布具多样性,失代偿期以“瘀血阻络”为主;随病情的进展,“肝气郁结”在三组中的分布基本呈递减趋势,“瘀血阻络”则基本呈递增趋势;再生结节不明显组中医证型的分布以“肝气郁结”为主,小结节组中医证型的分布具多样性,大小结节和大结节组中医证型的分布以“瘀血阻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