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脑梗死是目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也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脑梗死的最重要的病因。在AS的基础上,颈动脉粥样易损斑块不可预测的突然破损(破裂或溃疡形成)、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是脑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因此,研究颈动脉粥样易损斑块的可能的遗传易感基因,对于从基因水平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易损斑块,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族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中起主要作用的锌离子依赖性蛋白酶超家族,MMPs可通过消化斑块纤维帽成分破坏其结构而加速斑块破裂,是造成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MMP-3(又称基质细胞溶解酶1,)是MMPs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具有广泛的特异性底物,激活状态下的MMP-3可降解Ⅱ、Ⅳ、Ⅸ、Ⅹ和Ⅺ型胶原,蛋白聚糖,层粘连蛋白,纤维结合素,明胶剂,弹力蛋白和交联纤维蛋白。除了能够降解上述底物外,被纤溶酶水解激活的MMP-3还可以激活其他几种MMPs。血液中MMP-3的表达调节主要是在转录水平,由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在内的多种因子对其启动子进行不同的刺激,从而参与人体的各种病理生理过程。研究发现MMP-3启动子序列中一个常见的变异,位于由转录起始上溯600bp,在此部位一个等位基因有6个腺苷核苷(6A),而其它只有5个(5A)。体外研究表明,5A等位基因所介导的转录活性比6A高。实验发现MMP-35A等位基因与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相关,从而推测其是易损斑块的遗传易感基因。本实验中我们就MMP-3血清水平及5A/6A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目的:
通过检测280例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的MMP-3启动子基因-1612位点的5A/6A多态性,作如下探讨:
1.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血清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2.探讨MMP-3启动子基因-1612位点5A/6A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及5A等位基因与颈动脉易损斑块间的关系。
方法:
根据Mathiesen EB等人的超声下颈动脉斑块的分类标准,对2006年12月至2008年3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所有入组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组和颈动脉稳定斑块组。记录所有入组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低渗溶血-酚/氯仿法从白细胞中抽提基因组DNA。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MMP-3水平,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MMP-3启动子基因5A/6A多态性。所有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的MMP-3基因型分布,经卡方检验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表明来自同一群体(X2=3.67和3.37; p=0.06和0.07)。两组间在性别、年龄、血脂、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组发病48小时内的血清MMP-3水平为(23.8±8.3) ng/μl,而稳定斑块组为(20.0±10.0) ng/μl,较稳定斑块组高(t=3.39,p=0.00)。易损斑块组5A/6A+5A/5A基因型频率为39.5%,稳定斑块组为25.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p=0.01,OR=1.90,95%CI:1.14~3.15),5A等位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为20.6%,稳定斑块组为12.8%,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6.09,p=0.01,OR=1.76,95%CI:1.12~2.77)。
结论:
1.MMP-3血清水平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倾向性有关。
2.MMP-3启动子基因-1612位点的5A/6A多态性也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倾向性有关,且5A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遗传易感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