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可操作性,寻找治疗术后尿潴留的有效快捷的方法,从而达到规范临床技术操作,使之在临床推广应用,进而达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的目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了排除标准的60例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电针配合药物热敷组(治疗组)和单纯药物热敷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治疗组采用药物热敷加电针,药物热敷是将炒莱菔子500g,装入长20cm宽40cm的药袋内,微波加热30分钟后(温度保持在55℃-60℃)熨帖于膀胱叩诊浊音界区,热敷30分钟,针刺取穴:关元、三阴交(双)、阴陵泉(双)、膀胱俞(双)、次髎(双),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治疗30分钟;对照组单纯采用药物热敷,具体操作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术后6h出现尿潴留时开始进行干预治疗。治疗后再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电针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治疗作用。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年龄、性别、疼痛计分、治疗前尿潴留症状积分等)进行比较,经过统计学分析,无统计意义,两组病人基线特征稳定,具有可比性(P>0.05)。本临床研究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结果显示,电针配合药物热敷(炒莱菔子热敷局部)及单纯药物热敷(炒莱菔子热敷局部)对于治疗术后尿潴留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治疗组(电针+药物热敷组)共治疗30例患者,其中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有效率96.67%;对照组(单纯药物热敷组)共治疗30例,其中显效1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有效率83.33%;两组组间有效率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电针+药物热敷组)的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药物热敷组)。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排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的排尿量。两组患者排尿情况及小腹症状的积分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后治疗组(电针+药物热敷组)与对照组(单纯药物热敷组)积分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尿潴留的症状(排尿情况及小腹症状)均得到了缓解,但两组的改善程度差异性不大。两组经治疗首次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电针+药物热敷组)经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单纯药物热敷组)。两组治疗前后各自差值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尿潴留改善情况(排尿情况及小腹症状)优于对照组。尿潴留轻重程度与临床疗效关系的比较,经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分析(P=0.000<0.05),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尿潴留的严重程度越轻,治疗效果就越好,反之,尿潴留的程度越重,治疗效果也就越差。结论:电针+药物热敷(炒莱菔子热敷局部)能够显著改善术后尿潴留患者的尿潴留症状,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热敷(炒莱菔子热敷局部),该方法的优势是疗程短、有效率高、经济方便、无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术后尿潴留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