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摇篮曲”(cradlesong或lullaby)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艺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最初是指“哄孩了睡觉”所使用的催眠歌调。这种歌调一般在音乐上很平静、曲调不断反复、节奏平缓,以使孩子能够安静入睡。世界上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摇篮曲”,而这种摇篮曲并无体裁上的规范,歌调以即兴创作、口授相传为主。我们可以从很多民歌里找到相应的作品。随着咅乐的发展,它超越了形式、突破了日常的功能,变成了人们探索精祌层面、表达内心的一种途径。摇篮曲的创作目的已不是仅仅局限在“哄孩+入睡”这种功能性的层面了。还兼具了作曲者自身的精神寄托。像任何一个古老的而又极具生命力的体裁一样,摇篮曲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纯到丰富的过程。最早的摇篮曲仅仅是一个人的清唱便能完成的,随着这种形式的发展,慢慢加入了琉特琴、吉他进行伴奏,再之后加入钢琴伴奏成为了艺术歌曲。摇篮曲还被写成了管弦乐作品、钢琴作品,甚至出现在歌剧中。除了用于演唱的摇篮曲之外,还有许多摇篮曲是纯器乐演奏的,这些作品或是以器乐的方式模仿人声的歌唱,或是发挥器乐的特点以使音乐更能达到抚慰心灵的作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和钢琴作品。《摇篮曲》作为这一时期钢琴作品中结构简单短小的一类,仍是现今音乐会上的常演曲目,在音乐专业、家庭、社会等领域中广为流传,可见其在钢琴咅乐作品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本文通过浪漫主义时期的四位作曲家肖邦摇篮曲(作品Op.57)、李斯特摇篮曲(作品S174)、巴拉基列夫摇篮曲(作品Op.2)、柴可夫斯基摇篮曲(作品Op.72之2)的音乐分析,比较这四首“摇篮曲"体裁钢琴作品的共同特征及不同点,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提列,使人们对于这一体裁的钢琴作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