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在小鼠骨析愈合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q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以骨折愈合不同时期的小鼠骨痂组织为研究对象,观察小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重点检测骨折愈合中骨痂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和原位细胞凋亡的发生情况,探讨FGFR3在骨折愈合中可能的作用,探索骨组织石蜡切片的原位杂交技术。方法 野生型昆明白小鼠50只,雄性,6~8周龄,体重22~28g,分为骨折后3d、5d、7d、14d和28d等5个时相点组,每组10只动物。用2.5% Avertin(0.015~0.017ml/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后,行左侧胫骨髓内钢针内固定术,然后横向剪断胫骨。术后每周行常规X线摄片,分别于骨折后3d、5d、7d、14d和28d等5个时相点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取出伤侧胫骨,抽出内固定钢针,立即置入4%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中固定,0℃,24h。15%EDTA(PH7.6)脱钙液中脱钙10~14天。确定脱钙完全后,常规脱水、透明,并做石蜡包埋和切片(6μm),用于原位杂交、原位凋亡检测、TRAP染色和HE染色。对照组取材为同一小鼠右侧未骨折的胫骨。结果 X线摄片结果显示,骨折后7d ,骨折断端骨折线清晰可见。到14d,骨折线变模糊,骨折端出现明显的骨痂阴影,钙化骨痂明显可见。第21天,骨折断端之间连接,骨痂膨大,密度增加。28d骨折线完全消失,骨折断端形成骨性连接,皮质骨重建明显。HE形态学染色结果显示,骨折后3d,小鼠骨折局部血肿开始机化,骨折端附近有大量呈编织状排列的梭形细胞浸润。骨折后5d,骨折损伤刺激骨内膜和骨外膜生发层的细胞分化增生,局部大量密集的间充质细胞开始分化。骨折端附近的局部骨膜增厚,密集的间充质细胞增殖并直接分化成成骨细胞。而位于骨折端间隙处肉芽组织中密集的间充质细胞则分化成软骨细胞。到骨折后7d,骨痂主要由软骨细胞组成,皮质骨附近的软骨细胞明显肥大,局部还出现大量新生的骨小梁,其外周可见成骨细胞。骨痂在骨折后14d达到最大,软骨细胞被成骨细胞取代,镜下可见大量新生的编织骨和较成熟的骨组织。骨折后28d,骨折端局部形成骨性连接,骨痂组织完全转变为板层骨,硬骨痂在功能活跃的破骨细胞作用下被大量吸收,骨折愈合进入全面重建。 <WP=10>TRAP染色结果可见,骨折后3~5d骨折端肉芽组织中均无明显的TRAP阳性显色。骨折后7d时,骨折端附近膜内成骨处有部分破骨细胞显色。至14d,骨痂内大量新生的骨小梁周围TRAP阳性显色的破骨细胞明显可见,提示破骨细胞功能活跃。骨折后28d,骨痂内仍有大量TRAP阳性显色的破骨细胞。对照组正常胫骨组织皮质偶见TRAP阳性显色的破骨细胞。原位杂交结果显示,FGFR3 mRNA 阳性细胞表达率在正常对照组为阴性,而在骨折后3d(1.1±0.4%)时较低,到5d(38.5±3.2%)时明显升高,7d(93.6±5.8%)时达到峰值,随后在骨折后14d(5.2±1.7%)时明显下降,到28d时完全消失。光镜下观察可见,骨折后3d,骨折端肉芽组织中几乎没有FGFR3 mRNA阳性表达的细胞。5d时,软骨痂肥大前软骨细胞中出现明显的FGFR3 mRNA信号显示。至骨折后7d,骨痂中的软骨细胞不断分化,在肥大前软骨细胞和肥大软骨细胞中均可见到FGFR3 mRNA强阳性表达。到骨折愈合的中后期(即骨折后14d和28d),骨痂肥大软骨细胞发生凋亡,成骨细胞逐渐取代软骨细胞,此时FGFR3阳性表达信号逐渐消失。整个小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在硬骨痂细胞中均未检出FGFR3阳性表达信号。对照组正常胫骨组织中也未检出FGFR3阳性表达信号。TUNEL检测可见,小鼠正常胫骨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AI)为2.7±0.6%,而骨痂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在骨折后5d(8.3±1.7%)时显著升高,7d(15.6±2.1%)时达到最高,二者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折后3d组(3.4±0.3%)、14d组(3.8±0.2%)及28d组(3.2±0.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指数差异均不显著。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骨折后3d,血肿区和骨折端肉芽组织中几乎没有TUNEL阳性凋亡细胞。到骨折后5d,骨折端局部TUNEL阳性凋亡细胞增多,以间充质细胞为主。骨折后7d,骨痂TUNEL阳性凋亡细胞非常明显,主要位于骨痂软骨内成骨部位,而新生骨小梁部位未见阳性凋亡细胞。骨折后14d,硬骨痂替代软骨痂,TUNEL阳性凋亡细胞减少,新生骨内偶见少量骨细胞呈凋亡阳性反应。至骨折后28d,偶见个别成骨细胞呈阳性凋亡反应,与正常骨接近并趋于一致。对照组正常胫骨组织偶见TUNEL阳性的凋亡细胞。结论 根据本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发育调节因子FGFR3在骨折愈合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主要是通过调节软骨细胞的终末分化而影响骨折愈合。骨折愈合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两个方面。骨痂破骨细胞的功能是随着软骨内成骨过程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活跃的;FGFR3通过直接调节骨痂软骨细胞的终末分化而促<WP=11>进软骨内成骨,进而间接参与调节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骨痂中的肥大软骨细胞既是TUNEL阳性凋亡细胞,又是FGFR3 mRNA阳性表达细胞,提示FGFR3主要是通过调节软骨细胞的终末分化而诱导肥大软骨细胞凋亡,从而促进软骨内成骨,最终有利于骨折愈合。
其他文献
合肥地名主要可分为描写自然景观的描述性地名、记录人文历史的记叙性地名和寄托愿望情感的寓托性地名等三大类。地名不是单纯的区分地理实体的标志,而是地域社会发展进程的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如今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足够重视,应运而生的环保传播在中国逐渐兴起,政府部门在环境宣传上大做文章,环境记者群体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研究背景: 颈椎间盘是颈椎椎体间主要的坚强联系与支持结构,同时也是脊柱运动和吸收振荡的主要结构,能承受身体的重力,将施加于脊柱的载荷吸收并重新分布。颈椎间盘的退变
在《孙子兵法》这部论著中,《形》、《势》、《虚实》为三姐妹篇,相互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孙子通过层层论证,实现了军事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据此,三篇中的"形"、"势"、"虚"
南北朝时期的丧礼,由于魏晋玄学、佛教和当时动乱的政治形势的影响,产生了新的特点。它一方面继承了汉晋的传统,一方面又有了一些变革,以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出现了一批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上的操作规范与质量保证。方法通过回顾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采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分析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的效果及穿刺操规范。结果患
<正>傅咸(239—294),字长虞,其父傅玄(217—278),字休奕,父子二人在晋代均掌谏职,均以直言敢谏、刚劲亮直著称。《晋书》玄、咸本传史臣论曰:"傅玄体强直之姿,怀匪躬之操,抗
本文旨在生命哲学的视域中,思考生命伦理思想,进而探索中医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价值及实践路径。基于中医文化的自然辩证法方法论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中医经典文献的调研整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患者血中生长激素、生长抑素水平变化以及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进一步阐明梗阻性黄疸的病理生理变化,探讨梗阻性黄疸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目的:探讨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的依据。方法:应用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ATP-CVA)检测PHA刺激后CD4~+细胞内ATP的浓度来反映细胞免疫功能。对50例正常健康人群和34例肝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