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革之子”、一个在现代性的审美语境中成长起来的电影导演,陈凯歌一直在用他独特的镜头语言表述着他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与诉求。不同于其它第五代导演试图通过对“父”的正名从而完成对自己正名的文化策略,陈凯歌一直以一种异样的清醒正视他“无父”的文化现实。在他截止目前所执导的十部影片中,他以孩子为其表意的符号,以父子秩序为其深层结构,通过寓言的书写方式真实地展现了孩子从“等待拯救”经“自我拯救”到“长大成人”的成长历程,传达出他对中国父子相继的历史秩序的深刻反思。这些影片以一种互文本式的影像展现、碎片化的人物拼接,呈示出孩子不断超越自己的生命状态,最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符号秩序,找到自己的栖身之所的生命历程。由于第三世界文本的寓言性质,这一历程既呈示出作为“文革之子”的陈凯歌对中国森严的政治化父子秩序的独特思考,也昭示了全球化与后殖民语境中陈凯歌对民族文化的审美诉求。因此,它既是陈凯歌自身的精神流浪记,也是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绝妙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