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匾额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帜,自秦代以来已有两千年之久,其蕴涵了民族文化思想的精华。榜书大字彰显了中国汉字书法之美,由此而涉及的匾额书法研究也顺应时代之需。匾额书法高古而博大,精密而庄严,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匾额以清代最多,样式最为丰富,书法艺术也较为繁荣。因此,清代匾额书法研究是一项重大的课题,兹在此不遗余力之写作,谨将书法研究领域有关清代匾额的方面进行剖析,把清代匾额的书法风格进行分类总结,量化分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匾额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帜,自秦代以来已有两千年之久,其蕴涵了民族文化思想的精华。榜书大字彰显了中国汉字书法之美,由此而涉及的匾额书法研究也顺应时代之需。匾额书法高古而博大,精密而庄严,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匾额以清代最多,样式最为丰富,书法艺术也较为繁荣。因此,清代匾额书法研究是一项重大的课题,兹在此不遗余力之写作,谨将书法研究领域有关清代匾额的方面进行剖析,把清代匾额的书法风格进行分类总结,量化分析,以察书风演变。希望此研究有第其功用之效,以俟将来之意。
匾额之于大家而言并不陌生,国内匾额的留存情况却鲜为人知。对于研究书法的工作者而言,匾额书法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匾额书法状况是何种面貌,书史上并未给出明确概述,更不必言清代匾额书法了。近年来的一些书法著作也极少谈及匾额书法,在论文方面仅有《洛阳匾额》系列著作中谈及匾额书法的四篇,皆泛泛之谈耳。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全国有数十个匾额博物馆,存放着上万块明清匾额,这样的文化财富却只能躺在博物馆里遗老千年。笔者在偶然的机会得知便欣然前往以观其究竟。自2017年三月份以来先后走访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山东济南华夏匾额博物馆、福建连城博物馆、上海翰林匾额博物馆,收集一手匾额资料2300余件并拍照。与此同时,奔赴浙江金华江南第一家、郑氏宗祠、泰山等名胜古迹二十余处,收集到近百件匾额材料。后经亲朋好友多方面寻购到《洛阳匾额》五卷、《洛阳匾额论文集》一卷、湖南长沙开原博物馆《华夏名匾》一卷、重庆铜梁匾额博物馆《铜梁匾额》一卷、林声主编《中华名匾》一卷以及《中国匾额学研究》一卷等珍贵资料。在这些资料中,能够辨识年份者,能够考证出年代者以及可确定为清代的匾额共计4300余件。如此多的素材在匾额书法研究上足以说明问题。经过反复的思忖,在2300余件一手资料中选出60余件以及在4300余件二手资料中选出230余件进行分类编号以待研究。
其他文献
元代的笔墨在山水画发展史中是一次重要的变革,由状物图真的功能性笔墨转向了畅神写意的抒情性笔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内涵,使“游观山水”转向了“抒情山水”。在元代山水画的笔墨之变中,倪瓒无疑是典型的代表,其笔墨的特质与意蕴不仅突出地体现了元代的审美格趣,而且又拓展了笔墨的审美境界,是由宋入元山水画笔墨价值与意义转变的典范。 本文以倪瓒《容膝斋图》的笔墨意趣作为切入点,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对倪
本文摩崖石刻为依据,从对字形用笔与结构分析、整体书风的解读、受佛学思想的影响、刊刻未竟的原因分析等方面,对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的各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以宗教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双视角研究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书法艺术,并阐述我们研究北齐刻经,要艺术性与宗教文化相结合,不能脱离佛教文化背景与佛学精神奥义,而单纯研究其书法艺术。本文第一部分着重讲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及摩崖石刻的历史背景,介绍经石峪摩崖刻经
本文以“碑帖融合书学观念”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对碑帖融合书学观念在长期的书学意识形态中形成,不断被社会化,具有公认的普遍性意义,并建构出复杂的语言形式和思想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文通过三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论述清代之前碑帖融合思辨性审美意识与书学实践的历史基础;意在阐明清代之前碑帖融合书学思想与审美意识传承着中国文化之基因,深思碑帖融合书学观念的形成具有坚实的历史根基。第二章,论证清代碑帖融
释梦英是五代末、北宋初的篆书名家,“帘前赐紫”以玉箸篆闻名于世,陶谷谓“阳冰死而梦英生”,备受名流士族推崇。北宋初年太宗稳定政局、振兴书学、复兴文字、封禅刊碑,带来篆书创作与研究字学的热潮,梦英大师正是当时的先行者与风向标,创作出了经典法帖《篆书千字文》以及字学著作《十八体篆书碑》等,其结字朴茂,意趣高华,字形极具个性,不墨守成规,具有很高的美学观赏性和研究价值。本文以其篆书的形式美为重点,将《梦
民国时期的魏碑书风承清代“碑学”余绪而蓬勃发展,大家林立,蔚为壮观,无论是体量还是在艺术高度上都是一个高峰,“碑帖融合”正是在民国时期魏碑书风基础上展开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民国时期魏碑书风的梳理与研究,从时代背景、审美观念、书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等几个方面揭示民国时期魏碑书风的成因及其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从民国书家碑帖题跋、期刊著录中窥测其对魏碑的认识及研究成果;从民国时期魏碑创作中推导其创作观念及审美趣
清初大量出现的画论、画谱等绘画文献,其论调比起前代画论具有重视“作法”,即更重视技法的特点。清初画家热衷于讨论技法问题,不仅山水画的创作成就很高,而且对山水画技法的讨论水平也很高。《芥子园画传》这样重要的画谱开始广泛流传,在骛为高深玄妙之论的旧风气之外,别开了具体细致地总结程式的新风气。清初的名家一面认真讨论山石、树木、水云和章法的技术性问题,一面把这些基础程式发展成山水画的标准传习法。本文结合作
本研究以讨论宋代的纸本花鸟画为主要范畴,旨在厘清宋代纸本花鸟画的创作者基于何种动机选择了与主流绢本绘画不一样的纸本材料,从而为画面带来何种不同。探讨新材料下纸本花鸟绘画对于宋代上层皇室与文人的意义,以及观察这种审美趣味的转向是基于何种社会制度与社会生产力的前提下发生,又将如何进一步影响宋代之后的审美趣味。 本文采用三个章节,第一章分别讲述纸张的历史与在宋代书画上的运用。对纸本等材料溯源,并对比不
本文认为现存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且较能说明克孜尔壁画风格的作品,为第38、第76、第84、第110、第118、第163、第171、第189、第205、第206、第224以及新1窟中的佛传题材壁画作品。对其中释迦牟尼诸形象的分析,连同对天地神灵、佛弟子、世俗人物、魔王、魔女、疾走夜叉等形象的分析,使我们对克孜尔壁画的人物造型特征有了具体的认识,这种视觉上的认识,并不能用语言完美地转达出来。若要强行总结
作为乾嘉时期的画家群体,“扬州八怪”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绘画领域,然而他们在诗文、戏曲、书法篆刻等领域亦颇有建树。单纯就书法而言,基于当时金石学的影响,“扬州八怪”中的许多画家在隶书领域都颇有造诣,他们笔下的隶书不仅独具自家面目,而且呈现出完全迥异于书家作隶的面貌和审美趣味。整体来言,“扬州八怪”的隶书呈现出“古化为我”的特征。他们以汉隶为根基,通过大量师碑破帖的探索,不仅在隶书上形成多样的风格,
作为法国文学翻译家和美术批评家的傅雷与国画大家黄宾虹的交游,对他们各自人生与创作的影响与作用,构成了本文的主体。本文厘清了社会上流传的黄宾虹生前落寞无名,身后才逐渐进入美术史主流视野的误传;剖析了黄宾虹的国际视野与傅雷的关系,进一步厘清了黄宾虹绘画作品与印象派绘画之间关系的话题缘起;尤其是发掘出了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傅雷对黄宾虹的艺术所作出的贡献以及黄宾虹对傅雷的影响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