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的和进攻性的,但是粗俗语的确存在于所有的语言和文化当中。粗俗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一种对于自身情绪的最直接、最自然的反应。当人们强烈感受到悲伤、愤怒、绝望的时候,人们会“爆粗口”。然而,粗俗语却违反了礼貌原则,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它通常都被认为是语言学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一种禁忌。甚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对于粗俗语的研究都是被禁止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粗俗语的重要性是可以被忽视的。如何翻译粗俗语以及粗俗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对于每一个译者来说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作为翻译的两个手段,归化和异化一直以来受到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对于翻译文学作品究竟采用归化还是异化一直备受争论。归化尽可能侧重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而异化则侧重于源语言文化的传递。本文对归化、异化以及其各自的代表者进行了介绍,并分别介绍了中西方关于归化和异化理论的发展过程。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分析了在特定目的下应如何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现阶段,相当一部分学者试图在归化和异化中找出哪种手段是更好的,但是苦于缺少一个合适的理论指导。然而,功能翻译理论,特别是其核心理论——目的论,可用以解决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目的论的出现为翻译实践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从三方面对目的论进行了介绍:研究历史概述,基本概念及原则,以及翻译实践中目的论对翻译策略的指导。《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白话文小说并被翻译成许多语种。本文选取《水浒传》的沙博理译本中的粗俗语翻译为研究对象,以目的论为视角,以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沙博理对于粗俗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分析发现:(1)通常情况下水浒传中的粗俗语具有可译性;(2)一些情况下,汉语粗俗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英语翻译,这需要译者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翻译;(3)沙博理在其译本中主要采取了四种翻译方法:归化法,异化法,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法,省译法,归化和异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服务的;(4)翻译策略的选择是由特定的翻译目的所决定。本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动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问题做出了介绍:第二部分介绍了粗俗语,并分别对粗俗语以及水浒传的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第三部分对翻译的目的论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从不同的目的视角对沙译《水浒传》中粗俗语的翻译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部分讨论了水浒传中粗俗语的翻译策略,首先简要介绍了归化和异化的基本概念,其次归纳了沙博理在水浒传英译本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该部分列出了研究发现及研究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