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特异性识别在人体中的各项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探究和理解人体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发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试剂对细菌病毒检测、癌细胞标记、靶向治疗、循环肿瘤细胞抓取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十分重要。目前商业化的特异性试剂,只有抗体和核酸适配体两类,品种十分有限。本论文中,我们利用铜调节的可逆去活自由基聚合(Cu-RDRP),以具有活性的生物体或生物分子为模板指导功能单体和第二单体的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异性识别在人体中的各项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探究和理解人体的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发具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试剂对细菌病毒检测、癌细胞标记、靶向治疗、循环肿瘤细胞抓取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十分重要。目前商业化的特异性试剂,只有抗体和核酸适配体两类,品种十分有限。本论文中,我们利用铜调节的可逆去活自由基聚合(Cu-RDRP),以具有活性的生物体或生物分子为模板指导功能单体和第二单体的聚合,开发出新一代特异性试剂。我们首先以细菌为模板获得了模板聚合物,并探究了其在抗细菌感染方面的应用;然后又以细胞为模板,建立了活细胞聚合体系。由于模板细胞的脆弱性,难以利用细菌聚合体系中从模板表面洗脱聚合物的方式分离模板和聚合物,我们采用表面引发的方式固定聚合物,从而将聚合物和模板分离,获得了接枝有特异性模板聚合物的功能表面。虽然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以细胞细菌为模板的聚合体系,并且获得了特异性良好的模板聚合物和模板聚合物表面,但是其通用性较差且产量较低。因此,我们建立了通用性更好、产率更高的以蛋白质为模板的聚合体系,以弥补前两个体系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生物模板聚合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建立了以细菌为模板制备特异性含糖聚合物的方法学。我们以大肠杆菌为活模板,利用其还原性来催化聚合反应,利用糖和细菌表面凝集素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含糖单体甲基丙烯酰葡萄糖胺(MAG)和第二单体2-(N-3磺酸丙基-N,N-二甲基铵)乙基甲基丙烯酸酯(MEDSA)在细菌表面的共聚,并利用小分子糖溶液将模板含糖聚合物从模板菌的表面上洗脱;核磁(NMR)、凝胶色谱(GPC)的表征结果验证了共聚物的成功合成,并且核磁结果表明细菌的参与会提高模板含糖聚合物中糖的含量;细菌聚集实验、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测试的实验结果以及修饰聚合物后的金纳米粒子在细菌表面的分布图,均验证了模板含糖聚合物对模板细菌强大的特异性;最后抗感染实验和细胞细菌共培养实验验证了模板含糖聚合物作为细菌抑制剂,在抗感染领域的潜在应用。(二)建立了以细胞为模板制备特异性含糖聚合物表面的方法学。我们选用可以和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结合的含糖单体丙烯酰葡萄糖胺(AGA)为功能单体,在硅表面分别引发含糖单体AGA和第二单体MEDSA在哺乳动物细胞Hela细胞和L929细胞表面的聚合,由于细胞很脆弱,我们采用固定聚合物,洗脱细胞的方式来将聚合物和模板细胞分离。修饰含糖聚合物后的硅片表面厚度的上升、水接触角的下降以及表面元素含量的改变验证了聚合物的成功制备;细胞黏附实验和黏附细胞的形貌表征验证了模板含糖聚合物表面对于模板细胞的独特选择性亲和能力;之后,我们对造成模板含糖聚合物表面特异性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发现特异性和表面形貌无关,从而推测与模板含糖聚合物的链序有关;最后,细胞行为的监测实验展示了模板细胞在特异性模板含糖聚合物表面上的“选择生长”行为,揭示了特异性模板含糖聚合物表面对于模板细胞的定制化生长的能力。(三)建立了以蛋白质为模板制备特异性聚合物的方法学。前两个体系虽然可以获得较好的特异性,但是需要根据目标物的不同调整聚合的方法和条件,并且产量较低。因此,直接以蛋白为模板具有通用性高和聚合简单的优点,是细菌细胞模板聚合体系的重要补充。我们选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质,并将其修饰到铜粒子表面,获得了蛋白质-铜的复合物,利用铜粒子的催化性能使得带正电的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第二单体MEDSA的共聚反应在铜粒子即蛋白质表面优先进行,盐溶液洗脱后采用超滤的方法将蛋白质和聚合物分离,获得模板聚合物。模板聚合物的核磁结果不仅证明了聚合物的成功合成,还表明蛋白质模板的参与会提高聚合物中功能单体DMC的比例;QCM-D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模板聚合物对BSA强大的特异结合能力。总之,本论文利用具有活性的生物模板指导两种单体的聚合,优化聚合物中组分的排列顺序,获得了一系列与生物模板高度匹配的线型聚合物。我们首先建立了以细菌细胞为模板的聚合体系,获得了特异性模板聚合物,并对模板聚合物的特异性进行了验证,对其在特异性相关领域的潜在应用进行了探索。之后,我们又建立了产量更高、通用性更强、更为简单的蛋白质模板聚合体系,成为细菌细胞模板聚合不适用或目标蛋白确定的情况下获得特异性模板聚合物的方法,拓宽了生物模板聚合的应用场景。本论文构建了一个基于生物模板聚合的普适性强、适用范围广的制备特异性聚合物的方法平台,拓展了特异性功能分子的制备路径,为材料和生命领域提供新的物质基础与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碳中心自由基在生命进程、星际演化、环境科学和材料合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碳中心自由基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对认识相关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碳中心自由基普遍具有活性高、寿命短、易转化的特点,难以采用实验室常规手段对其分子与电子结构、光谱和反应机理开展实验研究。高效的产生碳中心自由基,实现其直接光谱探测与直观跟踪其反应过程,是自由基化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论文利用低温基质隔离红外光
<正>高中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单元教学有利于化零为整,为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提供帮助。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谈谈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凝练教学立意,促进深度学习。在高中历史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单元内容,理清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国家出路探索、列强侵
无机固体发光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功能材料,因其特有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照明、工业显示和日常生活,医学研究中的生物标记以及安全和军事等众多领域。尽管已经开发出越来越多的无机固体发光材料,但目前仍然缺乏理性化的设计思想和有效的研究方法,严重制约了新型发光材料的开发速度和实际应用。近年来,构筑和调控微观结构(缺陷、原子及电子结构)是赋予无机固体发光材料优异光学性质的有效策略。本论文基于此背景从缺陷和配位环境的
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具有原子经济性、步骤经济性等优点,极大地推动有机合成方法学的发展。尽管如此,从碳氢键出发直接构建碳碳键以及碳杂键仍然面临着两大问题:反应活性低和区域选择性差的难题。苯环作为基本骨架,广泛存在于药物分子及天然产物中,因此,发展新型、高效的反应策略,区域选择性地实现芳环上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是化学家们亟待解决的难题。本论文主要围绕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区域选择性碳氢键官能团化
光学材料在光/电子设备等领域应用广泛,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设备的功能和效率,因而光学材料长期以来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光/电子设备朝着小型化、轻便化、高性能化发展,对光学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光学材料性能的主要指标包括:折光指数、阿贝数、色散、透过率、机械性能和稳定性。其中,折光指数直接与光通量相关,是衡量光学材料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高折光指数材料由于具有光通量高,反射率低等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发展,促使各行各业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建设行业的发展最为迅速。水利工程的建设也随着需求的加大而大力开展。在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引水隧洞是整个水利工程最为关键的部分,对整个工程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和联系。但是在其施工环节中,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较多,例如土方挖掘施工、混凝土施工、钻孔关键等等,还需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数据选择合适的挖掘方式。基于此,针对这部分引水隧
由于新型碳材料具有灵活可调的结构形态、优异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易于功能化及其与柔性基体的兼容性,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柔性传感领域。因此,开发一种简单通用、灵活可控的新型碳材料及其传感器件制备技术,一直是该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在不断涌现的各种湿法和干法碳材料制备技术中,激光直写碳化技术(direct laser writing carbonization,DLWc)因其特有的图案设计功能、材料
双环[1.1.1]戊烷(BCP)作为苯环、叔丁基以及炔烃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可以改善生物活性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增强药物活性,因此合成1,3-二取代的双.环[1.1.1]戊烷分子在新药物的设计与发现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通过向螺桨烷分子中引入有价值的官能团是合成取代的双环[1.1.1]戊烷分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利用自由基策略高效地合成双官能团化的双环[1.1.1]戊烷分子仍然具有巨大的挑
<正>本文探讨的课堂文化不包括教室布置,如横幅、课桌安排等,也不包括教室内其他硬件建设,如网络等,主要指历史课堂中,教师教和学生学及其二者的互动关系与其所包含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规则机制等方面内容。深度学习强调“触及学生心灵的学习”[1],“与人的理性、情感、价值观密切相连”[2]。传统高中历史课堂中严格根据预设开展教学、教师掌握课堂绝对控制权、学生完全依照教师指令学习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与深度学习
2000年,哈佛大学的S.L.Schreiber教授首次提出“以多样性为导向的合成”这一理念,该理念致力于利用相同的有机合成子历经不同的化学转化方式构建一系列结构复杂、多样的化合物,这对于当前药物研发的推动以及未来生物医药的衔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以多样性为导向的合成实例被逐渐报道,这一前瞻性的合成理念也逐渐被广泛认可。毫无疑问,以多样性为导向的合成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